,记者来到地处巴岳山区的石鱼镇兴发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黄澄澄的李子、红艳艳的桃子挂满枝头。 城里客人开来的小车一遛儿停靠在公路边,村里的种果大户蒋德海忙着过称、收钱,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年收入至少10万元。没有想到,果子种多了,城里人自己上门来买,我们在家门口就做成了生意。”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从6月初开始,我们兴发村3000多亩夏季水果进入采摘期,一直要到8月底才结束。”村支书张兴洪介绍说。
兴发村距铜梁城区10公里,距国道319公路仅2公里,省道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我们村870户农户,90%的户建有果林,多的几十亩,少的也有两三亩。品种以桃、李、梨为主,还有枇杷、柑橘。近几年,果林陆续进入了盛产期,家家都发了‘种果财’。”张兴洪说。
10多年前,兴发村也只是一个靠种粮为主的普通的农业村。虽然解决了温饱,但离致富还有相当的距离。
让村民摆脱贫穷窘困的,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2005年,村里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将巴岳山上的几千亩残次林加以改造。
退耕后种什么林?村支部多方考察,决定利用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和山地立体气候适宜种果的优势,发展经济果林。
“消息一公布,村民一怕果树种不好,二怕水果卖不掉,没有人响应。我们组织党员和当家社员到永川黄瓜山、渝北印盒等果树发展得好的地方参观,请当地的果农介绍经验,村民眼见为实,消除了顾虑。回来后,村里69名党员带头发展,几年时间全村种起了2000多亩果林。”张兴洪说。
接下来,村支部因势利导,请来专家培训技术。党员、干部带头学,现个个都成了果树管理的行家里手,除科学管理自家的果树外,还当上了村民的义务指导技师。
2012年,村支部牵头组建起了海礼果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指导技术,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去年以来,该村统一规划,在新发展1500多亩优质果林的同时,大修村社公路,把20多公里的作业便道修进了果林,彻底解决了交通问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