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大历史人物之朱允炆(明惠宗)

家乡区县: 安徽省颍东区

朱允炆(明惠宗)介绍:
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洪武三十一(1398)年登基,次年改号为“建文”。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上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推行削藩政策遭到-,经过4年战争,燕王朱棣攻陷南京,宫城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目前有一种较可信的说法称朱允炆带少数亲信乘海船逃到了波斯,后来又逃到了法国,他的后裔至今生活在法国。
传闻:
朱允炆于朱棣攻陷南京后逃出京城,云游川、云、贵,有野史记载朱允炆隐居于广西横县寿佛寺(今横县宝华山应天寺)另一说朱允炆在狮山出家,15年。英宗正统五年(1440)返京。有野史记载寺额“万山第一”、“佛寿禅林”均为他所题,他还作诗多首。其一曰: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住困瓢。
南来瘴岭千寻险,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已换衮龙袍。
百官侍从归何处,唯有群鸦早晚朝。
至于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里,这还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
早年

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长皆以宽大著称。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1][编辑] 在位时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去世,死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2]朱允炆在同月(6月30日)即位,定次年(从1399年2月6日开始)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晋用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在国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即位后改行宽政,《明史·刑法二》记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为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对惠帝来说,诸藩王大多为其叔辈,且在封地掌握兵权,心中由是不安。惠帝为皇太孙时曾问黄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子澄回答说诸王军力不足以抗衡朝廷。惠帝即位后,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听朝廷节制,采取削藩政策,先后废黜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及岷王。在部署对付年龄最长、军功最多、武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时,由于惠帝身边的谋士多缺乏实际的政治经验,以致打草惊蛇,引发了燕王先发制人的念头。朱棣在权衡利害之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反叛。他以“靖难”为名,向京师进军。尽管朝廷的兵力远胜燕王,由于惠帝下令“毋使朕负杀叔父名”,必须活捉燕王,这样便掣肘了中央军。加上以前太祖滥杀功臣名将,以致朝廷缺乏将才可用,而燕王曾随功臣出征,有雄才、善用兵,将士用命,因此中央军屡为燕军所突破。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中央军主力在淮北惨败,燕军乘胜渡过淮河及长江。这时有人劝惠帝离开京城,方孝孺力请惠帝留下等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从金川门攻入京师应天府,惠帝在宫中举火,皇后0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则‘不知所终’,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论的历史之谜。朱棣入京后,先捕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于惠帝的-,后方称帝。后人普遍对惠帝朱允炆抱持同情态度,终明一朝,朱允炆始终为百姓所念念不忘。

朱亚南(2015-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