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The PLA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直属的全国理工科高等军事院校,是全军重点建设的五所综合大学之一,是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正军级编制。
学校位于中国的河南郑州,创建于1999年4月[1] ,由原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截止2014年,学校共有四个校区(信息工程学院、测绘学院、电子技术学院、理学院),占地面积近4500亩,总建筑面积110余万平米。学校中心校区占地面积2500余亩,是总部命名的“园林式营院”、“文明卫生军营”。
建校以来,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万余名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海军上将、海军司令员吴胜利,两院院士高俊、王家耀、邬江兴、杨元喜、许其凤、魏子卿、王任享、陈左宁,以及“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副总指挥沈荣骏院士、“神舟五号”飞船地面测控系统总师于志坚、国家863计划相关领域主题专家组组长郭云飞等,是毕业学员中的杰出代表。
学校前身
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
1931年1月,由毛泽东、朱德共同发布《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后建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报务训练班;(同一时期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后演变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49年3月,在张家口组建的"军委工程学校"标志着学院的正式创建。后来几经搬迁,多次更改校名。
1978年,原工程技术学院的工程技术方面相关专业从洛阳搬到郑州,组建新的工程技术学院。洛阳剩余部分现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1986年6月,改称信息工程学院。
1991年6月,江泽民主席为学院亲笔题词:“发扬严格勤奋团结献身的校风,办成有特色高水平的重点理工科军事院校”。
大学合并成立后,曾一度分为“信息技术学院”、“信息安全学院”。后又合并。
解放军测绘学院
1946年5月5日,经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批准在长春创建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隶属司令部作战处建制。5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随总部撤离长春,迁至哈尔滨。8月1日正式开学。
1946年8月中旬迁至黑龙江省勃利县。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后迁至沈阳。学校设大地、地形、制图三个专业。
1950年1月中央军委电令,将东北军区地图科及其所属机构,即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校,从司令部作战处建制改归总参谋部建制,由东北军区代管。
1950年9月学校按正规大学改建编制,开办本科、专科和训练班。
1952年,设置大地测量、航空测量、地形、制图、政治教育、文理6个系,并接收了撤消后的中南、西南、华东测绘学校的学员。
1953年7月19日,中央军委电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改为解放军测绘学院,8月1日举行了更名典礼。
1953年11月20日学院迁至北京市(现北京电影学院一带)。
1954年增设军师测绘主任专修班,并列编为速成系。
1959年4月海测系列入学院建制。
1963年海测系迁至浙江江山县,与综合系合编为海道测量系。
1966年1月海道测量系移交海军。
1968年8月开始,学院大批教员、干部被送住“五七”学校劳动。
1969年6月21日,学院被正式撤消。12月,军委同意重新组建测绘学校,12日任命了学校领导干部,成立了建校筹备小组。
1970年3月,筹备组由北京迁至武汉办公。9月正式开学,编制实行校队两级,编3个部、9个科、7个队,设大地、航内、航外、制图4个专业,学制一年。
1973年开办教师进修班。
1974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学校在郑州选点建校,
1975年开办了三年制大专班和二年制中专班。7月郑州动工。
1976年恢复三级制,设天文大地测量系、航空摄影测量系和制图系,科改为处、成立教研室,专业教研室和学员归系建制。7月,学校由武汉迁至河南省郑州市。
1978年1月12日,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测绘学校恢复为测绘学院。
1981年7月增设测绘勤务系。学院设3个部,4个系,17个专业。
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
1947年8月,在河北平山县创办的中央机要训练班。
1949年3月,中央军委在张家口创办机要通信干部学校,该校第三部从事机要人员训练。
1952年3月,训练班第三部和东北军区司令部机要训练大队重组,在长春组建机要青年干部学校。此后,校名几经更改,校址多次变迁。
1969年6月,由于十年动乱,学校被撤消。
1978年3月,在郑州重新恢复组建,定名为"解放军技术学校"。
1983年6月,改名为"电子技术学院"。
合并至今
1999年6月,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3]
2办学规模
编辑
院系设置
截止2014年,学校设立信息系统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密码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理学院、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等七个学院以及信息技术研究所。[3]
专业设置[4]
序号 学院 专业名称
1 信息系统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1
2 通信工程
3 侦测工程
4 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测量工程
5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6 遥感科学与技术
7 作战环境工程
8 密码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2
9 密码学
10 密码装备工程
11 电子工程2
12 管理工程
13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信息安全1
14 信息安全2
15 网络工程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 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 导航工程
18 电子工程1
19 测控技术与仪器
20 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 军队指挥类1
21 军队指挥类2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学校有博士生导师139人,硕士生导师327人,其中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专职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专职3人)。导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达60%以上,3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获“求是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9人次成为“863计划”专家组成员,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0余人次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和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3]
专职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高俊[5]
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邬江兴、许其凤、王家耀[6-9]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军事地图制图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王家耀)[1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王家耀[11]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首要完成人(1人):罗兴国[12]
“求是奖”获得者(3人):鲁国英、游雄、金梁[12]
第七届“钟家庆数学奖”获得者(1人):范淑琴[12]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吕志军、张水莲[13]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门国家精品课程,12门课程被评为军队优质课程、军队优秀网络课程,1门河南省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4个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
特色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密码与信息安全、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等。[14]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教学中心[15]
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实验中心[16-17]
国家精品课程(8门):大学英语(王德军)、通信原理(胡捍英)、密码学(金晨辉)、大地测量学基础(吕志平)、摄影测量学(张保明)、地图学(江南)、现代测量学(郝向阳)、数字信号处理(吴瑛)[18]
军队优质课程(3门):大学英语(王德军)、通信原理(胡捍英)、密码学(金晨辉)[19-21]
河南省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地图文化》(王家耀、王光霞、刘玉峰、李少梅、於建峰)[22]
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4个):通信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大地测量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摄影测量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密码学教学团队[23-24]
教学成果
截止2014年,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32项;11项成果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公开出版教材200余部,16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项目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军唯一的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创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新体系”(第五届、王家耀)、”坚持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建设特色鲜明的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 (第六届、邬江兴)[25-26]
学生获奖
截止2014年,在校学员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得一等奖以上奖励170余项;学员赵菁被评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学员谢康敏获首届全国青年世纪风采大赛金奖;毕业学员孟祥斌、武文斌被先后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祥斌被中央军委授予“舍己救人模范军官”荣誉称号,武文斌被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先后有5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提名奖,24篇论文入选全军和河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6篇论文入选全军和河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