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文化艺术
风土民情
婺源县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古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随着移民涌入和自然增长,当地人口在唐末至北宋的两百多年间大量增加,山多田少的徽州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商。徽商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一府六县为核心,借助徽商的经济实力,并以商业移民的方式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婺绿”之称。
婺源产砚台,名曰龙尾砚;实际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歙砚,其主要原料地就在婺源的龙尾山,和婺源的龙尾砚同出一辙,而歙砚的产地歙县是古徽州及其前身歙州的历代州治府治所在。
婺源的徽商和徽州其他各县的徽商一样,也都是新安商人的组成部分。
资源人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赣东北(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之一。鄣山有皖浙赣省委旧址。名胜古迹有灵岩洞群、彩虹桥、龙天塔,李坑、思溪、理坑、延村等明清建筑群。南宋学者朱熹,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著名人物的祖籍均在婺源。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婺源博物馆有馆藏文物万余件,有“中国县级第一馆”之誉;傩舞、茶道、抬阁等民间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历代名人遗迹和明清徽派古建遍布乡野。全县有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3处,2个古村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婺源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2%,荷包红鱼、绿茶、龙尾砚、江湾雪梨是婺源红、绿、黑、白“四色”特产,久负盛名。婺源有世界濒临绝迹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鸳鸯湖,每年冬天有2000多对鸳鸯来到这里越冬,有华夏第一高瀑——大鄣山瀑布,有绝佳摄影景观月亮湾、篁岭晒秋。
地名对联
婺源县婺源当地文人将家乡地名凑成各种对联,甚有趣味:
燕子(岭)回头(岭)啄旁皮(岭),东望(村)西望(村);
潭公(岭)对镜(岭)插芙蓉(岭),里妆(村)外妆(村)。
岭下即岭脚(村),走前坦(村)绕荷田(村),入桃源(村)观景象;
源口有源头(村),流长溪(村)穿硖石(村),转李坑(村)出清泉。
上严田(村)下严田(村),两田夹路(村);
左汾水(村)右汾水(村),双水盘山(村)。
龙腾(村)江湾水(河),
凤游(山)芙蓉尖(峰),
武修(篁)竹遍山(岭),
文品(晒)秋韵人(家)。
文人墨客
清华著名学者江永,也曾为家乡江湾的山形写过一联:燕子回头见洋际;谭公对镜望芙蓉。
唐乾符年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婺源北线,时逢破晓,遂将落脚处取名晓起以勉励后人珍惜光阴。
北宋金紫光禄大夫李德鸾,取“占用从田之签,以严治家”之意为村取名严田,这位老者对仕途实有厌烦,只好劝子孙躬耕了。
北宋末年,桐城主薄余道潜于婺源行径而走,行至沱川,觉得景致非凡,竟随手在溪边倒插罗汉松一支,不久插支长出绿时,大呼“养人宝地”。因该地盛产毛竹,故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诗,取村名篁村并定居之。
南宋时,胡某人婺源择址定居,见一红豆杉酷似巨笔,树旁一石犹如砚石,迎面峰峦仿如笔架,三景呼应,呈“文房”之状,遂举家而居,并定名方思山。方者,房也,占居也,《诗·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思,思考。这地名的意思是:占定此地该思考其景其状,要奋读图进。
俞某建村于水潭旁,期望俞(鱼)姓繁衍发达,特筑拱桥紧锁水田,取村名为锁口潭。
婺源方言
婺源县据《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一书记载,婺源是江西重要的徽语区之一(另有两处是德兴和浮梁)。婺源县为唐开元二十八年分休宁县(今隶安徽省)和乐平县之地而置,长期属歙州(后相继改为徽州、徽州路、徽州府),民国时属安徽省,1935年后改属江西。但是,1947年-1949年又一度划归安徽。因此,自公元720年至今,婺源方言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江西地区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
除了古老之外,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感染力强等特点。如表示程度加强的“甜津津”(音zěn)、“苦醨醨”(音lí)、“稠搅搅”、“稀淌淌”、“细珍珍”、“粗蒿蒿”、“慢偷偷”、“急熊熊”、“松哈哈”、“紧扎扎”、“香喷喷”、“臭哄哄”(音hèng)、“乌兮兮”(音xì)、“绿翡翡”(音fì)、“穷岌岌”、“死没没”……念起来,很亲切,这种方言的特色是普通话所不及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