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正在倒逼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之即,下一个将被逆袭的领域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看看“巨头”在做什么。
5月19日,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与微软公司联合开发的手机应用上线了,使全球球迷可以多角度实时观看球赛。去年年底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时,微软首席执行官纳德拉曾言:“世界上恐怕不会有任何一个其他产业像体育一样,被数据和电子科技如此彻底地颠覆。”
在中国,互联网巨头的身影同样在体育行业频现。5月中旬,乐视体育创纪录地完成首轮8亿元融资,其中阿里巴巴的贡献引人注目。此前,腾讯更是斥资数亿美元,拿下美职业篮联赛的新媒体版权。
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国务院46号文,到“互联网 ”的提出,再到足球改革的大幕拉开,10年后5万亿元的产业规模,必然激活互联网企业的想象。那么,对互联网 体育我们能期待些什么?
体育迷们被改变的习惯
要回答“互联网 体育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不妨先审视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
一群朋友在电视机前守着球赛欢呼、干杯的场景,恐怕是大部分球迷的记忆。但首都体育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张宏伟在研究了球迷们的收视习惯后表示:“尽管大多数人还是习惯通过电视观看球赛,但使用移动设备的用户明显增多,在将来可能会超过电视用户的数量。”
“乐视体育”“新浪体育”“直播吧”“百视通NBA”……如今,人们的电脑和手机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体育APP的痕迹。借助互联网将球赛“搬” 回家,已渐渐获得观众的认同。百视通电信运营商渠道事业群副总裁徐越对记者表示:“从统计数据看,我们在用户的活跃度、点击率、满意度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 绩。截至今年4月份,NBA月均付费收入较上季上涨了26%,月均访次比上赛季上涨了390%。订购和持续订购的人数都在不断增长。”
除了看球赛,运动类手机应用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跑步轨迹记录、运动数据分析……微信朋友圈里到处可见跑步里程的比拼。再如,湖北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去运动”,市民只需通过移动客户端,就能免费或优惠预约羽毛球、游泳、篮球等运动场馆。
值 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跑步运动的普及和相应提升的专业装备需求,跑鞋类产品在今年的销售中动能十分强劲,并成为体育用品企业销售利润最高的品类。此外,各企 业零售分销渠道存货保持健康水平,存货销售比率约为四个月至四个半月。这些数据都客观地反映了泉州体育用品行业如今处于一个良性上升的阶段。
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在2014年全面复苏并逆势上扬,今年的订货会和一季度的销售成绩也说明今年的走势将继续攀高。近期,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在经历了寒冬的抱团取暖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即将开启“新黄金十年”。
2014 年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418亿元,同比增长15.89%,在连续8年保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自2011年后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 2014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0.85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78.59亿美元。
中 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桦表示,当前,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主要呈现三大发展趋势:行业整体强势复苏,重回快速增长通道;利好政策频出,全新发展平 台期已基本形成;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拐点出现,体育用品业逆势成长。“运动鞋服行业经过三年深度调整,库存清理阶段已接近尾声,各主要品牌的运动鞋服销售收 入都实现了明显提升,其中安踏、特步分别在运动服、运动鞋的销售收入方面实现了年度最高增速,其中运动鞋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与运动服销售收入基本 平齐。”
同 时数据还显示,球类用品制造业的销售同比增长不足10%,为近年来最小增幅;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销售增长达到14.85%,但产品过剩问题亟须关注;个 人运动防护用品行业销售收入恢复增长,同比增长47.07%,创业内最高增幅;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增速有所下降,户外市场由过去的粗放增长阶段,转向精细、 深化阶段。
互联网给体育带来了什么
互联网公司对体育产业的期待显然不仅仅是如此。随着五花八门的应用而来的,还有智能硬件设备的风靡:从入门级的小米手环,到高大上的运动类可穿戴产品——“体育运动”这块“田径场”上,已经站满了整装待发的互联网企业。
“体育需要互动,互联网给体育产业带来的最宝贵的是平台。”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总裁判长陈伟强对记者说,“现在许多运动产品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互联网实现了体育一些以前实现不了的社交功能,比如与朋友分享运动心得等等。”
一方面,互联网可以传播大量的体育资讯、播放赛事视频,打破电视对转播权的垄断,使很多的顶级赛事版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互联网 拉近了用户与体育之间的距离,除了观赛,球迷与球星的直接对话、各式互动都能成为现实。而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增值,无疑开启了人们对“互联网 体育”的无限 遐想。
“现在国内许多体育衍生品的销售渠道还有待拓展。例如,在赛事前期,球迷往往有强烈的购物需求,如何用正版产品抓住这一机遇,与线下的市场相结合,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徐越表示,百事通已在考虑将产品延伸到体育彩票、电子商务等领域。
最佳结合点在哪儿
5月中旬,乐视体育正式宣布以28亿元的估值,首轮融得8亿元人民币。王健林、马云、王思聪等人赫然列入投资者名单。而在此前,阿里巴巴以12亿元取得恒大足球50%的股份,京东和中超联赛也已达成为期5年的战略合作。
互联网巨头们的角逐,凸显出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互联网 体育是强强联手。两者都是‘注意力经济’,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
这样的结合,在姜奇平看来可以实现“双赢”:“目前体育行业在资本运作方面还欠成熟,尽管收入丰厚,上市公司却很少,而这恰是互联网行业的优势。反过来看,体育落地性强,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为互联网行业开发新应用提供了灵感。”
尽管如此,专家提醒,互联网选择体育还需多一分冷静。“体育产业态势很好,有利可图,但起点比较低,高度不稳定,因此,风险也比较大。”姜奇平表示。
他建议,要找到互联网与体育的最佳结合点:“比如在国外,球迷们更关注球赛带来的激情而非输赢,因此无论谁胜谁负,体育带来的经济效应趋于稳 定,然而国内球迷却没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熟。因此,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引导球迷更多地关注体育带来的乐趣。如果‘互联网 ’能让人们从体育中收获更多快 乐,那体育就能有更高、更稳定的文化附加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