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河 绿杨城郭最扬州

家乡区县: 扬州市广陵区

北城河

北城河,即过去扬州城的北护城河,东西走向,它是扬州城以北排水河道。

水利专家翻遍史料,都没有找到这条河开挖时的记载。北城河的名字最早出现是在万历二十年(1592),扬州知府吴秀浚城壕,积城壕土为岭,后名为梅花岭。清康熙、乾隆年间复浚。这条距今至少已400年的河道,东至今便益门泵站河口,西迄大虹桥南,长2.6公里。冶春对岸与小秦淮河相通。东段与古运河相连,1978年建成抽水泵站,可对北城河、小秦淮、二道沟等河道进行换水。

明清时期扬州风貌的代表

清晨,“咿咿呀呀”的京剧声,穿过新北门桥的桥洞,飘过北城河河面,向对岸盆景园扩散,再转过绿丛和凉亭,消散在大虹桥路上。退休的陆先生,每天早晨都会在新北门桥下北城河边,练唱京剧。他说,北城河两岸的景色都很有扬州特色,他每天站在这里,来来往往都是外地旅客的身影,这里已成了外地人的必游之地。

北城河两岸景点众多,仅盐阜路上,个园、天宁寺、史可法纪念馆等景点就随处可见,经过新北门桥,更可直达瘦西湖和盆景园。其实在明清时,北门外的景色就曾吸引过许多外地游客“烟花三月下扬州”。

据悉,在明清两代,北门外沿北护城河两岸的城墙和景点,是古城扬州风貌的代表,自古素有“绿杨城郭是扬州”之说。这段城墙是瘦西湖的陪衬,瘦西湖的名称出自于清代乾隆时杭州人汪沆,其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诗中描绘的“雁齿”即城墙上的雉堞。

一张民国老照片记载了北城河的风情风貌。市文联副主席陈家庆记得,那张老照片上的护城河几近干涸,但城墙巍峨、河面宽阔,人们在河中汲水洗衣,最能代表原汁原味的扬州居民生活场景。

如今的北护城河,沿河两岸有高大浓密的树木,树影、叶色、花香、果味交叠营造出“春花明媚翠丽、夏阴浓郁欲滴、秋色层林尽染、冬霜绿意犹存”的美好意境。沿河建筑古色古香,亭台、山石、坐凳、园路等点缀穿插其间,成了最能代表扬州城特色的美丽风景线。

两座北门桥

它们的年龄相差743岁

提起在北城河上的桥,扬州人无人不识新北门桥和老北门桥。从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往北,就是扬州人熟悉的新北门桥,沿北城河往东,则是老北门桥。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两处都是护城河前的北门,新老北门之间相差743岁。

扬州的主干道之汶河路,曾经确实是一条河。沿着汶河向北,出了城门就是北城河。在北城河的南边,有一座城门,这就是老北门。不过现在,只有老北门桥还架在北城河上。

老北门桥南接汶河北路,北接凤凰桥北门外街。据悉,老北门原称镇淮门,始建于南宋初期。1194年,黄河夺淮,淮河自洪泽湖以下主流合于运河,经高邮湖、江都入长江,经常造成扬州重大水患,而北门遥对淮河,故以“镇淮”为名,祈免遭灾。明代,老北门因位于扬州旧城之北,因此俗称“北门”。

老北门以北还有一座老北门桥,附近居民介绍,这座老北门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原为木吊桥。它的位置,同样处于明代扬州旧城以北。

如今,几乎已看不到老北门的遗迹,但是据史料记载,老北门城门上曾经有城楼,外为双瓮城,西近问月桥。1951年拆城筑路时被拆除,1957年修缮,1965年改建,1994年为配合友好会馆建设,市政工程公司拓宽翻建老北门桥,采用梁板桥结构,跨度为10米,宽17米。

与老北门相比,新北门的历史要短得多。如今新北门也仅剩下新北门桥南接淮海路,北接瘦西湖路。两座同样是护城河前北门,一座建于1194年,一座建于1937年,“年龄”相差743年。

冶春茶社

美景美食尽在护城河边

提到护城河旁的冶春,人们便会想到这里最为出名的早茶。河水涓涓,绿植簇岸,坐在玻璃窗前吃着扬州早茶,看着游船在河道间穿梭,美景美食都在身边。

冶春位于北城河北侧东岸一线,据了解,其地原为乾隆年间“丰市层楼”景区。冶春园由原来的丰乐街(即下买卖街)和邑人余继之(清末民初的假山设计大师)冶春花社、餐英别墅三部分组成。冶春花社园门由举人王景琦题书“冶春”二字。园内花木繁茂,四时飘香,还有一小假山,玲珑有致。后建草堂数间,附设茶肆,四方游人多集于此品茗小酌。

冶春园茶社多临河建房,依水而筑,半架坡面,飞檐翘角,间以扇形朱栏相连。东为“水绘阁”木质门额一方,相连14间,东侧6间以草代瓦,西面8间半草半瓦;西为香影廊,半草半瓦。临水一面围以木栏,倚窗凭栏,桥上行人,桥下流水,对岸花木,河中行舟尽收眼底,颇有村野风趣,令人心旷神怡。

红园原来姓“绿”

金鱼和盆景曾远销到欧洲

扬州红园毗邻北护城河,是一个经营花木盆景和金鱼、笼鸟的老字号国营企业,但不少人并不知道,红园原来竟然姓“绿”。这“绿”是指绿杨村,位于老北门外问月桥至新北门桥东、北城河北岸一线,原为“绿杨城郭”故址。这里背冈面水,沿岸绿柳,编竹为篱,花木扶疏,是赏景和休闲的绝佳之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红园吸纳了金鱼养殖专业户,在绿杨村沿河地带建成了金鱼养殖基地。据了解,红园金鱼养殖场依河而建,有高高的院墙与外界隔绝;墙外种着一排高大的女贞树,终年郁郁葱葱。院墙面河有一铁门,只有当铁门开启时,人们才可以一窥院内鱼池的风光;鱼场门前有口砖砌的大水井,用水泵将水抽至高处的水泥蓄水池,再由水管输送到各个鱼池。红园培育的金鱼以本地传统名种为主,体型优美,色泽鲜艳,不仅在江苏省内产量居首,而且还远销到海外许多国家,拿了不少大奖,有着良好的声誉。

不仅是红园的金鱼,还有盆景和鸟类都曾在国内外受到追捧,远销到欧洲、东南亚等地。附近居民回忆,在护城河边还曾搭有棚子沿河设摊开店,从这里走过,总能找到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东西,五彩缤纷的花木,叽叽喳喳的鹦鹉……到了冬天,护城河水浅,总要结起老厚的冰,孩子们在河上打弹子,不亦乐乎。

梅花岭

北城河浚河挖土堆积而成

梅岭旧称梅花岭,在扬州是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梅花岭的由来与北城河不无关系,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明代扬州筑新城,开挖护城河。万历二十年(1592)在新城广储门外,浚河挖出的土堆积成岭,岭上栽植梅花,建亭台楼阁,俗称梅花岭,简称梅岭,自此有了梅花岭这个地名。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又在岭的东面建“偕乐园”,后改为崇雅书院。清雍正十二年(1734),马曰琯捐资在岭东重建书院,曰“梅花书院”。

梅花岭的出名,其实应该归于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全祖望《梅花岭记》记载,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扬州城陷落,史可法拔刀自杀未果,大骂敌人被杀。史可法曾留下遗言:“我死后,应把我葬在梅花岭上。”后来,史德威找他的尸骨找不到,就把他的衣帽葬于梅花岭。

后来,扬州人把广储门桥西、北城河北岸以北称为梅岭。就梅花岭梅景而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载,民国年间,岭上下种梅数十株。从清初的诗作中可以看出,那时的梅花岭已是一派荒芜,只是明梅犹在。

见了面再说话(2015-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