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
广州市三元宫
是岭南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据史书记载为东晋
时南海太守鲍靓所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三元宫坐北朝南,在越秀山南麓,依山而建,渐次升高,现存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布局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殿前拜廊,东西连钟鼓楼。大殿后为老群殿,大殿两侧自南向北,东侧为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西侧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
1989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概述
广州三元宫道教著名宫观。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南麓。始建于东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改建后更名三元宫,主祀上、中、下三元大帝;清代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
斗姥及道舍等建筑,使三元宫规模宏伟,殿宇巍峨,遂成为岭南著名道教宫观。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残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从1982年起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现有灵官殿、三元大殿、鲍姑殿、吕祖殿、玉皇殿、老君殿及道舍等道教建筑近百间,宫内终年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四季花草飘香,香火旺胜,既是广州市一大旅游胜地,又是岭南著名的道教官观。现为广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三元宫的整体布局是:以正对山门的三元殿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东西连接钟鼓楼,殿后为老君殿;两侧自南而北,东为旧祖堂、斋堂、客堂、吕祖殿,西有钵堂、新祖堂、鲍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元宫主殿三元殿宽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级的石台基上,与钟、鼓楼和拜廊连成一片,在广州古建筑中独一无二。
三元宫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州流行的上元诞、中元诞、下元诞的宗教民间节庆的主要活动场地。
历史追溯
综述
广州市三元宫修建于晋朝,位于广州市北越秀山下。它是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明代重修后改名三元宫。据立于三元宫内的《三元宫历史大略记》碑文记载:“三元宫在越秀山麓,东晋时南海太守鲍靓建,名越岗院。明万历及崇祯重修更今名。”(1)三元宫在明清两朝及民国年间曾七次重修,《三元宫历史大略记》又载:重修之事历代皆有,顺治十三年李栖凤捐俸重修开为道观
;乾隆五十四年总督嘉勇公福捐俸,发起住持郁教宁、黎永受、杨贺炯师徒相继募化督工,至乾隆六十年完竣;道光十七年云南储粮道邓士宪发起重修;同治八年两广总督瑞麟捐俸重修;光绪二十八年住持梁宗琪募化重修;民国八年住持张宗润重修一次;民国三十三年住持周宗郎、何诚端,得欧阳霖等极力相助,于是年癸未三月二十一日重修。(2)经多次重修后之三元宫,在堂前石廊将吴道子观音像真迹勘于壁洞间以志景仰。又有西隅虬龙井旧址,张信纲备资修葺虬井古屋一间,纪念鲍姑在此得道,建设藏经阁收集古代圣贤著作之书。从以上记载可知,三元宫原为晋代女针灸家鲍姑采艾行医之处,她去世后人们就在那里设祠纪念她,清代重修开为道观。现存的医史遗迹主要有:鲍姑宝殿、虬龙古井和道家炼功碑。
久远的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时光飞逝,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1643),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dsduanhq
微博首页:http://webo.com/duanhq52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