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望海楼公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园内主要建设有望海楼、州城墙遗址。其中,作为主要景点的望海楼位于公园东南角,楼高30多米,取宋代建筑风格,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古朴典雅。新望海楼的设计延续历史建筑风格,具体表现形式相对于历史记载更高大、壮美,线条流畅优美,表现手法高雅、脱俗,与泰州现有古建筑保持和谐一致的风格。州城墙遗址将恢复原有风貌,在原泰州古城墙位置复建。望海楼重建方案由中国四大名楼南京阅江楼的设计者、东南大学杜宝顺教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而成。
景点介绍
明代位于泰州凤城河风景区(4A级景区)内,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现今望海楼为公元2006年重修,原文化部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范敬宜先生作《重修望海楼记》。泰州古称海陵,如今海水已远退,“望海”之名犹在。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州守鲍龙重建毁于大火的望海楼,称“望阳楼”。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望海楼复又倒塌,惟存遗址。清康熙年间再次重建,称“靖海楼”、“鸣凤楼”,当地老百姓都喜欢把其称做“望海楼”,被誉为“江淮第一楼”。抗日战争期间拆除城墙时,这座古人看作是“文运命脉”的名楼被拆毁。
重修望海楼记
《重修望海楼记》,中国当代名家创作的叙事散文。出自原文化部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范敬宜先生之手。乃范先生二零零七年应泰州市政府邀请为泰州重修望海楼而作。现镶嵌在泰州望海楼二楼迎面高壁,金底黑字。
范敬宜所作《重修望海楼记》原文如下:
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其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监,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相与登楼,把酒赋诗,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亦已呼之欲出。再历二十余载,遂有《岳阳楼记》之作,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故《泰志》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公历二零零七年秋,巍然一楼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上接重霄,下临无地,飞阁流丹,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之再兴,岂独泰州一邑“文运命脉”之象征哉!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致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
公历二零零七年初秋 范敬宜敬撰
泰州望海楼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恰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连出三声,必含天意。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相传康熙年间重起之时,始则大雨雷鸣,继则晴空鹤翔,民众惊视此象,以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楼。最近之毁在抗战初期,亦为战火之祸也。可见此楼命运,实乃中华民族兴衰之表征。值此故国盛世重开,泰州百业兴隆,望海楼岂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筑采宋代形制,且又壮其规模,优其材料,精其工艺,以吞吐古郡风范,盛世气韵。清人咏望海楼诗云:“忍见荆榛老夕阳”,“建楼一夕万户忙。”今荆榛已除,夕阳未老,新楼既成,万户更忙。忙於登临,忙於接待,忙於怀古,忙於畅想。正可谓: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方知何处是泰州。
丙戌秋日 余秋雨记於京城
我的能力秀:http://www.wm23.cn/dsluhj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luhj1207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luhj1207
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69954945.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