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河彝族小学

家乡区县: 乐山市金口河区

和平彝族乡小学创立于民国18年(1929年),是当时的地方绅士汤纹创建的。当时,拆庙建校,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校取名为“模范学校”,解放后,学校由私塾转为官办,改名为“和平小学”,大跃进后改名为“和平公社小学”。1978年4月,撤社建乡后,又取名为“乐山市金口河区和平彝族乡小学”(1985年2月,乐山市地区改为乐山市,金口河区成为乐山市直辖区,即“乐山市金口河区”,和平乡成立彝族乡。),此名一直沿用至今。文革期间(1968年起)和平小学还附设了初中部,1983年3月并入区中学,使和平小学成为一个完全小学至今。2011年区中学与延风中学合并后,我校顺利搬入原区中学校址。现在,学校占地面积为17601M2。从解放后起历任校长从罗尚平到曹阳共任16人。

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发展到从学前教育(30人)到小学教育的6个年级14个教学班。全乡1—6年级学生共359人(含林丰小学23人,林丰小学是目前我校所辖的唯一一所村小,海拔1200米以上),其中彝族学生337人,占全乡总学生数的93.8%,中心校寄宿学生304人(全为彝族)。这里山高路险,土地贫瘠,仅有的一点森林资源和水利资源在十几年以前就已经开发怠尽,农民失去了第二产业,也就失去了其他经济来源;而且,彝族学生家长大部分是文盲或文化水平太低,很难形成第三产业。因此,很多农民只有出卖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来补贴家用,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几十元作业本费和教辅资料费都交不起。
虽然学校建起了寄宿制,且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很多学生连最起码的洗脸帕都买不起;生活上仅靠上级财政每生每月95元的生活补助费,家长再也拿不出一分钱进行补贴,改善学生的生活。无奈之余,学校只得多方筹集资金十多万元,购买学生必须的生活用品;为了确保学生的营养,学校还精打细算,在学生不拿出一分钱的基础上,每周为寄宿生安排两顿肉,一顿豆腐。
虽然,学生的住宿和吃饭问题解决了,但由于大部分学生家庭较困难(如:个别学生一年就只有一、二套衣服),很多学生冬天穿的都比较单薄,有的甚至没有穿袜子,很难抵挡凛冽的寒风。因此,到了冬天,学校学生受风寒感冒的情况就比较多。老师们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要求学生多运动来御寒。
这些学生很让我们感动,他们在劣境中崛起,他们在为自己的将来在做不懈的努力。

wm23Q73Y60YA(2014-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