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处中原,东接皖西,西连襄宛,南承荆楚,北贯中原,是豫南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
在当今百家大姓中,发源于信阳的姓氏就有13个。其中有源于潢川县的黄姓;源于固始县的潘姓、蒋姓和廖姓;源于息县的赖姓、江姓和白姓;源于罗山的罗姓;源于淮滨的孙姓等。唐朝,有80多姓入闽,为开发闽南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后裔广泛分布在福建的潮汕地区、漳州及邻地,部分移居台湾,成为台湾“本省人口”的主体。固始是闽南人的祖根,也是台湾人的祖根。近年来,到固始寻根的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宗亲团越来越多。 信阳市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设置的120个城市之一。1998年6月之前,属于县级,面积222平方公里,占信阳地区总面积的1.2%,其中城区面积22平方公里。1998年下半年,信阳地区与信阳合并,改为地级市。如今,下辖8县2区,面积1.8915万平方公里,人口780余万。
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有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有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楚相孙叔敖,为官清廉,功勋卓著,所修的“百里不求天”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早了一百年。楚相黄歇,一封信退却秦国压境50万大军,一生可歌可泣,悲壮惨烈。唐代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平叛开漳,被尊为“开漳圣王”,至今,闽台地区塑像奉祀的庙宇尚有300余座。闽王王审知,治闽有方,政声斐然。明代文坛领袖人物何景明,为“前七子”之一。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是我国第一部植物分类学专著。还有忠清粹德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清末宰相周培祖、道光恩师祝庆藩、回族学者蒋湘南、治水功臣黎世序、教育大家蒋仲仁,等等。
信阳不仅留存了珍贵的历史名人故居,如光山县的司马光故居,固始县的陈氏将军祠,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的足迹,如光山县的邓颖超祖居,新县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等,彰显了信阳作为著名革命老区的伟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