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峄城历史人物——匡衡

家乡区县: 枣庄市峄城区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匡谈村)人。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匡衡幼年刻苦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历史上流传的“凿壁偷光”的故事即由此而来。
     匡衡自幼学习刻苦勤奋,对《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青年时代的匡衡,在当时已经是一位人才出众、学识渊博、出类拔萃的人物,因此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重视,也为他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匡衡进京赴试,在对文时,未能按条令应对,故未能取得郎中而授以太常掌故。公元前48年,汉宣帝死,汉元帝刘奭即位。元帝随即调匡衡进京授官郎中,以后又迁任“博士”、“给事中”,掌握经学教授,又兼殿中顾问,参与议论政事。公元前47年,匡衡升为光禄大夫、大子少傅。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进升公卿,是为光禄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公元前36年,匡衡出任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成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综理全国政务。匡衡自幼刻苦好学,才智过人,通古博今,刚直不阿,誉传千古,《汉书》有传记载。

马广美(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