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文艺多多,但调声是最出名的。调声是民间音乐,那么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
儋州调声队曾赴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阵“儋州风”。电影《椰林曲》、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都引用了儋州调声旋律。调声还参加了中南六省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2001年,调声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更是大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及浙江卫视等还专门到儋州采风,将调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多家省级卫视播放。2001年,海南首次举办儋州调声节,儋州市城乡一下子涌现出278支调声队伍,近万名群众分别参加了调声表演和体育竞赛等活动。
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儋州调声的特色,主要从语言,曲调、艺术、动作四方面看。语言特色,通俗优雅,朴实自然,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感情色彩。曲调特色,以二句曲调和四旬曲调为主,也有三旬半体,六句体,长短句体,格律与古体诗相近,韵律比古体诗严。曲调有热情、奔放、优美的音乐旋律,但其曲艺韵调又变化无常。艺术特色方面,尤以抒情、说理、讽刺、夸张、烘托、渲染、对比、引用等方法为常用。如举人张刚的情歌:“被风不怕身寒冷,心红不忌路熟生;寻梅踏雪思春色,转水绕山放步行”。抒情、夸张达到顶峰。“泪满似江边泛浪,心如石压重难当”。的比喻手法:“泪流浦浸江河满,任意人推只大船”的夸张手法:“蝇咬蚊死蝇狂笑,蚂蚁兴兵去验尸”。的拟人好法,都相当生动形象。动作特色,如浪如潮,灵活无极。以扎马、搂身、甩手、摆项、勾小手指、打颈花、妹眼神为基本动作。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历年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
儋州调声由于不断地升华发展,才成为艳丽夺目的南国奇葩,在祖国的文艺百花园中永开不败。其发展,大致有四个阶段。
1、升华。北宋期间,受苏东坡的影响,调声歌词从通俗到成诗,使调声提高了品位,出现了质的升华。东坡设馆收徒教学,他的学生有一情人唱歌相约,不会解。这首歌是:“高根
2、入剧。海南流行一句俗话:“文昌无黎,儋州无剧”。八十年代,以唐宝山为主要代表的一批民间艺人,在县政府一些有远见领导支持下,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编演儋州歌剧,把调声搬上了艺术舞台。特别是县委书记何友信,顶住“文革”禁止调声,打成“封”资修“旧文化的压力,旗帜鲜明地支持儋州调声,使其成为儋州特色文化之一。林芝畅、黎焕都、吴焯明、羊经位、戴青云、陈开就等领导为发展儋州调声艺术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3、成节。新世纪初年,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创立了“儋州调声艺术节”,即每年中秋节为调声节,使儋州调声成为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洪寿祥说:“被誉为南国乐坛奇葩”的儋州调声,既是儋州民间文化的“品牌”,也是海南文化的‘品牌’。成为海南四大文化节日之一。(其他三个是椰子节,三月三,欢乐节)
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