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米唢呐是陕西陕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汉族民俗艺术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绥米唢呐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吹唢呐是陕北地区汉族劳动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民俗文化形式,无论城镇乡下,凡遇婚丧嫁娶、开张庆典、乔迁新居、闹秧歌、合龙口、闹满月、过周年、办庙会及各种庆祝活动都需要雇一、两班吹手来吹奏助兴。唢呐曲牌是有讲究的。红事白事都有专门的套曲。红事以大摆队(亦称得胜令)为主旋律,白事以孤苦伶仃为主旋律。
以前,一班吹手由五人组成,两个吹唢呐者,既一个压上眼吹高音(吹上手),一个压下眼吹底音(吹下手),另外三个分别是擂鼓的、拍镲镲的和捣老锣的,另带两杆长号和几个火药铁炮。而现在的吹鼓手班发展得有小海笛、架子鼓、大小铜号、管了、笙、小锣等乐器,有八到十人组成,好似一个小乐队。无论新、旧吹手班吹唢呐者都是主角,敲击者是配角。上手吹高音并掌握曲调,下手吹中音跟上辅助,一般呜哇一呜哇音定好后,敲击者咚嚓——咚嚓便开始吹奏。
陕北绥米唢呐音乐从明代盛行于当地后至今的六百余年的岁月中,它的形成和发展具备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唢呐由波斯传入我国后,先为宫廷器乐,后明戚继光用入军乐。现在陕北唢呐中的《大摆队》、《大楚将军》、《催鼓令》、《三通鼓》、《得胜回营》等曲牌体现出锵铿有力的军乐特征;
(2)陕北绥米唢呐既保留传统曲牌,又移植秧歌、民歌小调、戏剧曲牌的唢呐曲牌,类别繁多,丰富多彩,曲目具有多元性特征;
(3)陕北唢呐乐班,人数少音量大,既有排山倒海之势,又有细腻娓婉之效果,甚至单吹独奏照样能倾倒听众,具有听觉冲击力的特征;
(4)由于乐班人数少,便于出行,老百姓婚丧嫁娶、生日庆典从经费开支和生活安排方面都易于接受,所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特征;
(5)陕北唢呐激越高亢,与陕北人的性格相吻合,形成具有黄土地人情感宣泄、精神栖息的特征;
(6)陕北唢呐单吹或对吹,采用拟声,如泣如诉,构成了具有摹拟性的特征;
(7)陕北唢呐口技与指法灵便,新老民歌、现代歌曲都能出色的表现,因此,便于贯彻党的政策,传递党的信息,所以构成了具有宣传鼓动特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