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正月十五,恰好是藏历年的上元月,是黄教寺院每年都要举行的第一个大法会。许多大寺院,在正月新月最圆的时辰,总要给释迦牟尼佛像前敬献几束酥油花,以示宗喀巴代表佛教信徒对佛陀的敬仰。虽然,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德格寺的酥油花,年年都有创新,也有特色,但是最为精彩,让人心仪的还是塔尔寺的酥油花。
正月十五那天,四面八方的僧人和藏族、汉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羌族、景颇族、锡伯族等信教民众,会同中外各地的观光游人,一齐涌向距离西宁市24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人们观看羌姆(喇嘛戴面具表演的傩舞);信徒们磕长头、绕经堂、转经筒、礼佛、点灯、献净水。天光谢幕之时,各色游人,簇拥前往塔尔寺的大道,熙熙攘攘,绵延几公里。
当一轮明月,从莲花山上冉冉升起的时候,突然,一片吆喝声传来,一队队身绛色新装的喇嘛,抬一盘盘香气浓郁的酥油花,飞快地越过石桥,穿过人群,飞奔到寺区中心九间殿社火院的门前,迅速把酥油花安装到早已竖立整齐的彩棚花架上。顿时,千百盏酥油灯,一齐燃明,在一派悠扬的长号和梵乐声中,人们眼前神话般地平地出现了一座百花山,四周环绕的装饰花卉,芬芳气息熏得人醉。
此刻,灯光闪闪烁烁,檀香、藏红花和柏叶的芳香,在棚内飘摇,浓郁的烟雾升腾到天上。酥油花灯会的出现,彷佛使人置身于一处奇妙而遥远的圣境天堂。
酥油花的制作,如同其他藏传佛教艺术一样,从诞生之日起,便主要是服务于宗教,因此充满了神秘气氛。数百年来,早已有专门的传承人才和专门的制作机构。
酥油花的制作十分艰苦,因为酥油花的基本原料是高原牧民天天食用的牛奶制品酥油,油腻、柔软、容易融化,并且难以永久保存。所以只能在高原的寒冬腊月中来做。
每年灯会的酥油花,从入冬便开始做起。艺僧们首先要沐浴发愿,以一颗虔诚的心,在神秘的宗教氛围中进入创作。掌尺和几位得力助手,先要选定题材。题材的选定,当然需要配合宗教界目前的重大事件,或寺院住持大活佛当年的愿望,以及适当应和社会的主流动态等等因缘关系。酥油花所表现的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菩萨、金刚天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石林木、花卉盆景、亭台楼阁等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目连救母》、《智美更登》、《唐僧取经》、《文成公主进藏》等及汉族传统文化的题材内容。画面形式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特点,在有限的空间容纳了极多的内容,非常具体的刻画、塑型,如大型酥油花《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其中人物、走兽达上百个,亭台楼阁几十处,几十个故事情节穿插自如,井然有序,繁而不杂,再配以鲜艳夺目的花朵,涂以金装银饰,显得富丽堂皇。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