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文化

家乡区县: 江门市台山市

台山市坐落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毗邻港澳,位于南海之滨,总面积约为3286平方公里,是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明朝弘治十二年,即公元1499年在这里首置新宁县,后于民国三年,即公元1914年将其改名为台山县,这是因境内的三台山而得名。1992年4月17日,正式将台山县设立为台山市。台山人出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自古华侨均有着赤子之心,对自己的家乡想方设法的改善与建设,这对台山建设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其中台山的教育事业便是体现得最明显的地方,随处可见华侨的脚印。如今,旅居于海外以及港澳台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台山籍同胞多达一百多万人,故而台山被誉为“全国第一侨乡”。
【体育文化】
广东省台山市是中国著名的“排球之乡”,周恩来总理便曾有过“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说法,由此可见排球运动在这里有着怎样的地位。自从1914年排球运动传入到台山地区以后,便逐渐成为了一项遍及城乡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台山排球队曾经多次在全国的比赛中获奖,青年与少年排球队也曾经很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的大赛并获奖。如今,排球已经成为了每个台山人都热爱的球类运动,且不论男女老少,由于这里独特的排球环境与气氛,因此自从07到08赛季开始,广东台山建龙男排与女排的主场都设立在了台山,并且步步高女排的决赛地点也设在了台山。

【教育文化】
台山自古便是注重教育的地方,如今为数众多的华侨对当地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改善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台山有着“文化之乡”的美誉。旧时当地建有很多书院,当时新宁县最早的书院为创办于清朝乾隆三十五年的宁阳书院,即今台城珠峰山,之后在汶村建有文海书院、在广海建广海书院、在莘村建潭洲书院以及在北陡那琴圩所建琴溪书院。除此之外,还设有许多私立书院,如位于宁城西宁市新市场处的瑞应书院与都斛街的潭溪书院等。在民国时期,台山地区教育的行政组织,是隶属于政府的直属机构,所有公立学校都是由该政府教育部门所直管,可见其重视程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台山地区的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不断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多新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当地的华侨与港澳同胞积极捐资办学,使得台山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得到飞速的发展。

【传统民俗】
飘色又被称为摆色,是以八岁左右的儿童,装扮成戏剧故事或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并由大人们用“色柜”抬着进行游行的一种人物造型艺术,是台山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中的精华所在,其中又以斗山浮石飘色最富盛名,经久不衰,且闻名于海内外。浮石摆色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相传是由浮石赴京参加会考的人们根据中原飘色的特点传入到这里的。摆色中的人物,站在色柜上凌空而起,被称为“飘”;而在柜台上的小舞台坐或立的则被称为“屏”。参与摆色的儿童长相一定要俊美,且要有坚强的意志才可以入选,入选后的儿童被称为“色仔”。摆色所体现的内容大多是“嫦娥奔月”或是“牛郎织女”等,表演时再配以高跷与八音锣鼓队,场面十分壮观。

【传统音乐】
广东音乐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以及广府方言地区的传统丝竹乐种,是岭南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广东音乐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清时期以来,其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等阶段,留存至今具有曲名和乐谱的乐曲有五百余首。其中代表性的曲目包括《雨打芭蕉》、《旱天雷》、《双声恨》、《三宝佛》以及《平湖秋月》等。台山市作为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南部,当地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以及悠久的历史。八音班在明清时期,以演奏佛教音乐与民间小调为主,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实行了变革,将乐曲的演奏与戏曲的演唱相融合,逐渐形成现在的形式。2006年,台山的“广东音乐”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A.LLEN(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