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建筑特色

家乡区县: 陕西省清涧县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
窑洞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 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多栽树木和花草。

建筑艺术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作为地下空间生土建筑类型的洞,其建筑艺术特征又与一般建筑大异其趣。窑洞建筑是一个系列组合。窑洞的载体是院落,院落的载体是村落,村落的载体是山或川、或原的黄土大自然。所以这种建筑造型艺术特色从宏观的窑洞聚落的整合美到微观细部的装饰美,无不打上“窑”字号的印记。

窑洞村落的“田园风光”情趣,要在于在苍凉和壮阔的背景中化呆板单调为神奇。黄土沟信用看有没有露评的壑梁峁区靠崖窑洞建筑群落(村落)以峰回路转、渐次 感受的变化美感受于人。或以院落为单元,或以成排连成线,沿地形变化,随山顶势,成群,成堆,成线地镶嵌于山间,构图上形成台阶型空间,给人以雄浑的壮美感受。民国本《宜川县志》说抗战时期,邑东兴集镇“就沟崖为窑,沟之双方,均倚坡重叠窑孔三四层。入夜,各窑灯火 齐明,远望之如西式楼房,一时人皆比之为上海四马路云。”把这种阶梯式空洞的防空功能和夜景的主观层次感受美写得淋漓尽致。

孑痴(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