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一群黢黑健壮、力似羯牛、声若洪钟、说话掷地有声、唱歌撞塌山崖的铮铮铁汉,这就是几千年来世世代代在这里艰辛劳作、生息繁衍的陕北人!
陕北地处中国西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中部的晋陕黄河大峡谷以西,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川道相连,常年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状态,多风少雨,土地贫瘠,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正是由于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磨难和历练中,铸就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坚毅顽强的精神和秉性率直、豁达乐观、宽厚待人的性格。
陕北的男人体格硕健、皮肤黢黑、鼻梁高挺、目光深邃,嘴唇棱角分明,说话鼻音厚重、掷地有声,多以声韵中的仄声发音,很有特色。所以,陕北男人给人的外观印象是忠厚、质朴、乐观、豪放。
据说:宋代时期的杨继业、佘太君和他们的儿子杨六郎、孙子杨宗保镇守的边关就在陕北的东北部一带,是否属实,鄙人没有考证。但在这些地区,仍有一些地名和村庄的名字,至今还存留着那个时代的痕迹:如:杨家湾、杨家沟、杨家塬、二郎山、三郎砭坝、四郎堡塬等等,似乎佐证了这样的传说。所以,古代刑法中的“发配边关”指的就是陕北北部这些地区。再者,古代所谓的犯人都是一些身怀抱负、颇具才能、能踢能打、敢作敢为的“能人”,故作为他们后代的陕北人的聪明的才智、勇敢的秉性、吃苦的精神就是从他们身上继承下来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姑且不论,鄙人认为是有他一定道理的!
还有一种说法,据传:陕北人是古代鲜卑和匈奴的后裔,故陕北人身上至今依然仍存留着马背民族的野性和彪悍。这种说法鄙人亦持赞同态度,不管怎么说,鄙人认为陕北人身上的确具备了以上轶断所拥有的性格和素质,毋庸质疑,仅此而已!
陕北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历练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的顽强的生活能力。他们在厚重的黄土畔上一镢头一镢头地劈下一个平面,然后再顺着山势挖出一个拱形的洞来,洞口垒起门窗,用木棍砌成栅栏挡风,这就是陕北人祖祖辈辈用以御寒、栖身的家——“土窑洞”。
曾几何时,这片贫瘠荒芜、尘土飞扬的沟沟壑壑里,便冉冉地充斥着袅袅的炊烟和鸡鸣狗吠、牛欢马叫的生机!一张破席子,几床破铺盖,一窝生生不息的生命就会如同大树的冠脉一样葳蕤繁衍,茂盛地、持久地生存下来!一把被黄土打磨得铮光瓦亮的老镢头,劈开荒山,挖平野坡,除去杂草,撒下种子来年就会有了满囤的收获,就能给人带来无限的生机和不灭的希望!陕北人爱唱歌,无论是苦还是甜,不管是开心还是郁闷,无处不荡漾着他们那悠扬、凄婉、高亢、缠,绵的歌声。即使是手中挥舞着硕大的老镢头,扶摇着沉重的铁犁,那悠扬的信天游依然飘荡在黄土地的沟沟峁峁、道道梁梁;回荡在黄土弥漫的天际……黄河远上白云间,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条母亲河,在长途奔袭的过程中,把整个陕北纳入怀中,陕北这块黄土高原,其底蕴因此而显得特别深厚。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能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壶收”,不仅仅是黄河万里奔袭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自然地理现象,更成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有鉴于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壶口,也成为陕北黄土高原重要的文化象征。自古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就是正统的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游牧民族政权对垒割据之地,汉、蒙、鲜卑、回鹘杂处。如果追溯血脉的话,陕北人身上大都流淌着剽悍的少数民族血液。以至于清代翰林御史王培棻曾做“七笔勾”,甚至称“圣人布道此处偏漏”。据说,清末年间,光绪特使、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到陕北高原北部视察后,回到京城写下了《七笔勾》: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且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丢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勘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簧门,文章便丢手,额匾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
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晒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且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会拍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仪廉耻一笔勾;
然而,就是这样的黄土高原,却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英雄豪杰辈出,娇艳美女如云,男似吕布,女似貂禅。故又有享誉天下的“米脂婆姨绥德汉”之说。
陕北黄土地上的后生,大多是美男子。他们身材颀长,脸部呈长条形,年少者面皮白里透红,年长者面如重枣,额头宽阔,浓眉大眼,眼眶深邃,鼻梁高直,长腮帮。有人形象地称他们为美男子。
陕北人是一群“自然之子”。他们朴实敦厚,性情豪放,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浑身漾溢着阳刚之气。在战争年代,陕北人会凭着这种豪气,揭竿而起,金戈铁马驰骋于沙场,杨家将、李自成、张献忠、刘志丹,莫不如此。正如林语堂所说:“他们没有丧失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一代又一代的割据王国。
陕北女子,更是百里挑一的俊俏。他们身材高挑,面若桃花,肤色白里透红。特别是米脂,自古以来就盛产美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禅,就出生在这里。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的老泰山杜聿明将军即绥德人,其夫人秀清女士乃米脂闺秀。夫妻同甘共苦,白头携老,自成一段佳话。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各地扮演《白毛女》喜儿的演员,有相当多的就是米脂姑娘。
更值得称道的是,陕北女子性情朴实温婉,热情大方,说起话来,如沙漠驼铃,悦耳动听。他们敢爱敢恨,视爱情若生命,对恋人敢把心掏出来。听一听那首著名的陕北民歌《走西口》吧,那陕北女子的痴情,真叫人牵肠挂肚。
陕北女子心灵手巧,他们的拿手好戏是剪纸和窗花。一只灵巧的手拿着小小的剪刀,在五颜六色的纸上游走。不一会儿,一张张玲珑清新、层次分明、姿态万千的精美图案就出来了。花卉、鸟兽、植物、山水、文字、五谷等,可谓呼之欲出,应有尽有。
陕北女子是好婆姨。他们不仅会做羊肉饸饸、荞面圪坨、洋芋嚓嚓、榆钱饭,变着花样把苦焦的日子调理得有滋有味。更会用一把剪刀剪出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他们还会绣花枕、鞋垫、围裙、披肩、裹肚、坎肩,把孩子打扮得光光鲜鲜,把丈夫伺候得舒舒服服,直到丈夫“走西口”闯天下也不会分心。
有人开玩笑说,如今米脂的婆姨漂亮的不多了,据当地老辈人讲,国民党带走了一批,共产党带走了一批,改革开放南下了一批。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陕北这片黄土地上产生了高亢悠扬的信天游,古朴典雅的剪纸,苍凉缠绵的唢呐,粗旷豪放的腰鼓。这也许就是对生离死别、大喜大悲的人生一种写意的诠释。
陕北人的性格淳朴善良,为人正直,性格豪爽。陕北人的习俗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社会风俗与社会生活习惯,是陕北文化系统结构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陕北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解读陕北文化区域普遍存在的习俗的特点,是认识陕北区域文化特征的一把钥匙。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习俗不仅随着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改变,而且在空间横向联系中,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也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习俗具有联系传统与现实的性质,它不仅是以往已经消逝岁月的文化痕迹,也是当时、当代社会正在进行演变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的各个角落,万象纷呈、异彩缤纷,它既表现为一定物质的、有形的、可直接感觉到的具体事物,同时又表现为观念的、无形的、只能意会和理解的抽象形式。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内的人们在生育、寿诞、婚姻、丧葬、衣食、住、行及祭祀、交际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最能体现该区域习俗文化的特点,是习俗文化规律性最强,习俗化特征最明显的部分,当然在这些生活习俗的表象之下,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这个区域社会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心态。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陕北乡民的基本服饰特征就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在靠近牧区的地域,便是以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为主。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汉书·匈奴传》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向旃裘”。《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腰间缠着长长的布腰带,显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陕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与蒙族习惯相同。陕北人还喜欢撒生葱、蒜、韭菜等来调味,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陕北人的传统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极少食用马、骡、驴等大牲畜肉,鱼类食物也很难在传统食谱中找到,只是近代才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为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后的崖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稍后,有出现了用石头或砖砌成窑面(俗称接口子石窑)的窑洞。再后来则出现了整体全用砖、石加工砌成,窑前再加穿廊和抱厦,颇为实用、壮观,窑上门窗加工或各种纹样图案,增加美感。更有少数极富人家,将空洞建筑与庭院建筑结合,门前蹲石狮,大门修门楼,门内有照壁、厢房,庭院分为二进、三进、三院、五院多种,与正窑、下院组成和谐有序的整体结构,极尽洞居室之实用和华美。
窑洞是最具陕北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其建筑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充分显示出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陕北民众平和、宁静、现实的审美心态。
在漫长的岁月里,陕北人和中国农民一样具有传统的生育观念,喜多生多育且贵子轻女。这是由于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广人稀、家庭劳动力多寡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产生的观念,也是人类重视生命、重视家庭的繁衍与兴旺而滋生出的封建传统观念。
陕北许多地区在育婴过程中留有“睡扁头”的旧习,以罂儿的后脑部枕骨睡扁平为美,该习惯与中原地区迥异,而与满族祖先慎人与女真人一直延续下来的习俗有关。 陕北人还有给孩子“保锁”的乡俗,认为娃娃三魂六魄不全,为了消灾免难,平平安安,便请法师或道士给娃娃“保锁”。保锁有固定的法事议程,锁一般为银锁,锁上还配有七彩丝线和神符纸条,等娃娃长到12岁时,认为魂魄已全,再请原法师来开锁,即给被保锁的孩子举行解锁过关仪式,这显然与萨满教在陕北的长期流行有关。 结婚是人类生息繁衍的一件大事,因此,陕北婚俗在陕北人文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奴隶社会时期,陕北存在“群婚”、“收继婚”、“服役婚”、“转房婚”等婚姻现象,这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均有反映。进入封建社会中叶,受汉族礼教先进文化的影响,陕北地区各民族普遍进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少数富有者除外),婚姻礼俗大同小异,与近世个仿。但还是较多保留了原始、愚昧的一些婚姻观念和游牧民族的某些婚俗习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