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历史

家乡区县: 四川省营山县

 南充位于四川东北的交通要冲之地,地处“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与重庆和成都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经济发展区域,其总面积约为12494平方公里,被誉为“川北心脏”以及“川北重镇”等。南充地区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的永久会址,世称“并迁双固”的陈寿,以及他著名的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国志》均是源于这里。南充地区的丝绸有着“享天宝物华之誉,胜苏杭品质之优”的美誉。这里不仅有着5000多年的蚕业历史,更是全国四大蚕茧以及丝绸生产与出口基地之一,现今四川省规模最大的丝绸工业中心,是一座远近闻名的丝绸之都。

历史文化

  南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春秋战国以来,皆为都、州、府、路、道、署的治所。早在公元前316年即为巴国辖区,秦设巴郡,汉置安汉县,自隋唐以来均为郡、州、道、府、路、署、县所在地,以文化发达,人才辈出著称。汉将纪信,蜀将张飞、王平、宋将张宪都是历史上的名将,天文学家落下闳、三国硕儒谯周、《三国志》作者陈寿,使故土成为世界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唐代尹氏兄弟状元(尹枢、尹极),宋代陈氏兄弟状元、宰相(尧叟、尧佐、尧咨)都是南充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明代的任瀚、陈以勤、陈之陛父子,都是当时的名士。唐宋时著名的文人骚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贾岛、黄庭坚、苏东坡、陆游,都在南充寓居过,并留下了宝贵的墨迹。张飞曾镇守古城阆中。张献忠牺牲在西充的落风坡。

  南充有着极其光荣的革命历史,近代的民主革命家张澜和当代革命老前辈朱德、罗瑞卿、于江震、罗青长、任伯戈等诞生在南充。五十年代初,胡耀邦同志在这里工作并主持制定了南充的市政建设蓝图。新中国成立后,南充是川北行政公署(省级行政区)、南充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川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享有“川北心脏”之称。

  南充,是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光奇秀绮丽,名胜古迹众多,是旅游观光的佼佼之地,三国文化国际旅游热线的必经之道。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

传统建筑

  南充市阆中古城坐落于四川盆地的北部,位于嘉陵江的中游,建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时一直就是巴蜀地区的军事重镇。阆中在汉代时为巴郡,隋朝时改称阆内县,宋朝以后始称为阆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建筑格局,使南北风格融合为一体的建筑群,形成了“半珠式”、“品”字型以及“多”字型等多种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天人合一”最为完整的典型范例。

文化艺术

木偶戏

  中国木偶戏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起源于汉代,兴起于唐朝,发展到宋代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南充地区的木偶戏主要包括川北大木偶和京木偶,都属于杖头木偶,除此之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较小,与流行于其它地区的形式一样,而川北大木偶则较大,身高四尺有余,与真人相似,且在表演中不受剧种的限制,人与木偶在场上混合演出,别具风格。川北大木偶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如今在国内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川北灯戏起源于今四川南充地区,是川北地区一种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以及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川北灯戏以农民的道德标准来演绎人间的美丑善恶与喜怒哀乐,大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道德情操的一种体现,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有着极为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

   川北大木偶

巴象鼓舞

  巴象鼓舞也叫八仙鼓舞,是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地区的渝水土著巴族宗人继承了其先祖“前歌后舞”传统的一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其曾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时阵前造势威震敌胆,并显示出了“巴国勇士”的风采。“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深得汉高祖刘邦的赏识,之后便将其引入汉宫,被称为“巴渝舞”。巴象鼓舞历经数个朝代的发展与演变,期间虽多次易名,但凭借着强大的民族生命力,逐渐由宫廷舞演变成祭祀的舞蹈,在民间盛演不衰。巴象鼓舞的音乐主要是由鼓、锣以及呐喊所组成,鼓点有着鲜明的节奏感,锣音随着鼓点起落,充满“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恢弘气势。舞者根据待战、征战以及凯旋等篇章变换各种队形,随着鼓点发出“嗨嗨”的呐喊之声,如“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川北皮影

  皮影艺术历史悠久,远溯两汉。宋代,关于皮影演出,典籍中多有记载。川北皮影活跃于南充、西充、南部、阆中、仪陇等县农村,以其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和乐曲倍受山乡人民的青睐。阆中宝台乡王文坤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所创作的皮影,在川北颇受影响。

  新中国成立前,川北皮影的演出,大都具有祭神、愉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在庵观寺庙演出“求神还愿戏”;在春节、清明、端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演戏庆祝;红白喜事演 “喜戏”、“寿戏”;为祈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还请戏班演“秧苗戏”、“雨戏”、“丰收戏”等。新中国成立后,川北皮影犹如“枯木逢甘霖”,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活动在嘉陵江流域的业余皮影剧团有20多个。1988年,川北皮影应邀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访问演出,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在奥人士竞相观看。川北皮影从此名扬世界。

半月坡(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