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至2010年,通州工业经过了单纯依靠集体投资办企业到投资多元化;以集体企业为主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到集中区域发展和向工业区集中;产品结构从以为大工业加工配套为主到发展自主品牌;企业结构由原来的小散低向规模发展。通州工业企业经过改革、二次创业和大量的招商引资,使通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创新了体制机制;抓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通州工业通过十几年的调整创新,从小到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总量方面:1997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45.2亿元。到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 601.3 亿元,年均递增 22 %,是1997年的13.3 倍。有工业企业 4100余家,约是1997年的 2.2倍 。就业人数 15.1万人,比1997年增加6.9万人。固定资产原值 269亿元,是1997年的9.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53 家,是1997年的12.4倍。
企业规模方面:1997年,全区工业企业 1800余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多家。到2010年末,通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100多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达到400多家。
出口创汇方面:1997年,区域工业有出口产品的企业80余家,年出口供货额 4.7亿元,主要产品有化工、食品、纺织、服装、工艺品等(如 华联奔驰集团公司、华翔集团公司、宋庄铸造厂)。到2010年,完成出口供货额近80 亿元,是1997年的 17倍,出口的主要产品有电气机械、服装、家具、化工及器材等。(如迪克森文教用品有限公司、恒聚油田化学剂有限公司、菲美得机械有限公司)。2008年始,出现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一直下滑,企业订单受到影响,直到2010年,虽有所好转,但也没达到前几年的最好水平。
工业企业改革方面:1978年以来,工业企业改革一直在稳步中推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按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工业企业改革进入了逐步深化的阶段。1998年3月,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1998年企业重组转制工作的意见》,要求在年内基本完成乡镇企业第一轮重组转制任务,区属工业重组转制面达到70%。通过实施各项政策以及推广宋庄铸造厂的试点经验,加快了企业重组转制的步伐。一批中小企业通过先售后股,改建为职工共同持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资产有偿转让,有些企业改变为民营企业或转给其他人经营;通过租赁、委托经营,到199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完成重组转制的有1526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83.1%。
2001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通州区国有和城镇集体破产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暂行规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区共有92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转制,转制面达90.8%。企业破产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共有20家工业企业完成了破产终结裁定。
2002年,区属国有(集体)企业已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工作,继续稳步推进改革,全区工业企业初步达到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明显增强。
2004年,工业企业基本完成了机制转换和资不抵债企业的破产。全区1705家企业完成机制转换,102家资不抵债的企业完成破产,12家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特别清算。盘活存量资产16亿元,置换身份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累计达到2.87万人。2004年以后,工业企业运营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更趋科学化。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快产业升级,重点行业、主导产业集约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企业多种形式发展的新形势,扭转通州工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明显的局面,1997年以来,通过调整产业布局和发展战略,对全区企业进行全面整合,特别是2004年以后,由原来40几个小、散、低的,以加工为主和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如造纸、电镀、水泥、小化肥、精铸、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等)调整为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都市型工业、汽车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使区域工业产业特色逐步显现,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到2010年,三大产业中有规模企业614家,占规模企业个数的72%,完成产值381.7亿元,占到区域规模工业的67.8%(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包括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发展较快)。汽车零部件产业主要以汽车配套零部件加工为主,企业主要分布在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和宋庄镇。都市型工业主要包括食品饮料业、服装纺织及鞋帽制品业、包装印刷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到2010年,全区涉及的20余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占比重较大的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5个行业。其中发展较快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企业42家,该行业在北京摩比斯变速器有限公司、可隆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等大企业的带动下,已经发展成为全区的重点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规模企业93家,是规模工业企业中数量最多的行业,经济总量排在各行业的第二位。
通过引进符合三大主导产业的重大项目,有力地推动了通州新兴产业的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中都市型工业的部分行业已开始出现产业集群。如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以潞城食品加工基地辐射带动全区,形成了蒙牛乳业、好利来食品、九合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产业群体;在印刷包装产业方面,西集开发区被定位为北京国际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基地,北京出版发行物流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音像等出版物的集散地;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依托小堡村的艺术家资源,利用工业闲置的厂房场地,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在服装服饰产业方面,台湖恺王服装服饰城、欧洲品牌服装经销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铜牛内衣、五木西装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名牌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到2010年末,通州工业基本完成了第一次产业升级。
一、企业规模
1997年,全区工业企业 1800余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只有20多家。到2010年,通州工业企业已发展到4100多家,其中,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达到400多家。特别是2005年以后,规模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10年(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已达到896家,比十五末(2005年)增加378家。完成总产值594.6亿元,在区域工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到2010年底,全区工业产值超过亿元以上企业有116家,比十五末(2005年)增加73家,完成产值388.4亿元,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64.6%。其中: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有13家,,超过10亿元的有7家,如北京卷烟厂,2010年完成产值37亿元;北京百纳威尔科技有限司,2010年完成产值36.9亿元;北京摩比斯变速器有限公司,2010年完成产值20.14亿元;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完成产值13.36亿元。七家企业完成产值140.4亿元,占区域工业总产值的23.3%。税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34家,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7家。如北京卷烟厂、北京摩比斯变速器有限公司、蒙牛乳业(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百纳威尔科技有限司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