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偏见

家乡区县: 浙江省东阳市

曾经参加过几个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论证会。这种会颇有点意思,参会人员主要有三种身份:一是设计方,二是专家,三是相关部门的人员。专家这一关并不难过,惺惺相惜再加上心照不宣,哪怕是最糟糕的设计方案,领衔的专家也有勇气说出“局部再修改,整体方案原则上予以通过”。难过的是部门的那些人,他们中很少有真正懂规划设计的,应该说大部分是纯粹的外行,但在论证会上,他们大多具有大无畏地批评内行的英雄气概,可以把专家认为最为精华、最有特色的部分说得一文不值。我原本是很羡慕设计师这个职业的,文凭、专业和收入暂且不说,光看他们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就知道他们是职场上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的缩写),可是每次论证会上都要如此忍气吞声、忍辱负重,也真不是一件容易和好玩的事。

这是知识场,如果切换到权力场,同样是这些人,却往往会绽放出十分真诚、灿烂的笑脸,唯恐找不到这个世界上最为动人的赞美之词。

前倨而后恭,这种鲜明的对比,很容易让人无语。不过,就让我们以不沉默少数的身份来发一点感慨。设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没有错,这知识可以让他们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不菲的收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同时,优秀者还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但是,无知也是一种力量,他们可以表达各种奇谈怪论,也可以干脆胡说八道,知识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甚至不能表达愤怒。知识永远无法以永远的真理自居,而是天然地允许异见和偏见,因此知识总是谦逊的,哪怕它事实上主宰了这个世界,也无法傲慢。知识也许可以让人羡慕和敬佩,但无法让无知者恐惧,因为知识的力量是一种软性的力量,有时倒是无知可以在知识面前展现无礼的傲慢。总体上,我们正在从权力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如果说这段路有100步,那我们现在还在蹒跚学步,可以傲慢的依然是权力。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欠缺批判精神,其实不是的,孔子就很会批评人,曾经把宰予同学骂得狗血喷头,从此宰同学的节操就在中国历史的院子里碎了一地,再也捡不起来了。现在我们不敢、不愿批评,只是因为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一旦我们摆脱了顾虑和恐惧,我们什么狠话都敢说,很多破事都敢做。因为往往只有具备丰富知识者,才会具有足够的谦逊,才能透过无知的面纱,才会设身处地,并在任何场合都自然流露出教养和礼貌。

有时其实是知识本身纵容了无知,毕竟这个世界上布鲁诺太少了。在我们身边,更难看到知识反戈一击或奋起反击。前段日子,湖北省作协主席做了件这样的事,L诗人和T诗人都很有钱,也有些傲慢,方方却突兀地站了出来说了声“不”。我一向很喜欢方方的作品,特别喜欢她早期的《桃花灿烂》,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作品有些青涩,艺术成就跟她后来的作品没法比。其实青涩有时并不比圆融差,梅子青涩,可我们想起就会流口水。现在我觉得她的为人比她的作品更好,有人说她是严肃的悲观主义者,其实作为一个知识者,敢于站出来,就是这个社会里最大的乐观主义者。

“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这是法国人的名言。其实批评自有自由的边界和区域,比如在知识面前;而赞美则有更高的实用价值,而对于某时某地某人,实用就是最大的意义。

吴倩楠(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