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时,东阳市南市街道南溪村,村民们仍在香甜的睡梦中,杜青明和妻子朱月珍却早已忙开了。
2月1日是江北街道塘表村某户人家的迎亲日,杜青明夫妇要做的,是将上千个馒头“蒸发”出笼。一个多小时后,天色破晓,村子里弥漫着蒸笼里散发出的馒头香气,杜青明夫妇用印章在出笼的馒头上轻轻敲下一个个大红喜字,装进箩筐,等待着客人的“验收”。
旺季每天做6000个馒头
杜青明制作东阳馒头已经20多年。“没了馒头,任你这次宴席上山珍海味再多,也会使主人失去面子。”杜青明笑着说。由于制作馒头辛苦烦琐,如今,南溪片仅他一家在做馒头。“从10月份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平均每天要做6000个馒头,即便这样,还供不应求。”杜青明说,“很多时候,我不得不回绝掉许多订单。”
为了保证给客人新鲜好吃的馒头,杜青明在质量上从不懈怠。馒头的保存时间很难拿捏,尤其是夏天,所以,杜青明将接单的日期控制在宴席前两三天。“早一天和晚一天的口感可能就不一样了。”杜青明家的馒头,除了皮薄馅软,个头也比一般的东阳馒头大。“腊八到初十这段时间,是好日子,我和妻子每天要忙通宵制作馒头。”要是附近村子办宴席,夫妻俩就将馒头装上三轮车,亲自送上门。
杜青明家的馒头,凭着上乘的质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赖。如今,嵊州、金华等地不少客人前来,都点名要吃他家做的馒头。
蒸笼里的“幸福”
在杜青明的家中,高高矮矮摆满了几百个馒头蒸笼。烧水、和面、预热、蒸煮、出笼、印章……并不宽敞的蒸房里,夫妻俩的话并不多,但一举一动都显得默契。
带着大红喜字的东阳馒头,象征着鸿运“满头”,一直以来,东阳人在给老人祝寿时习惯将馒头叠五层高,称“五代馒头”,意味子孙满堂;结婚时,习惯男方送4个大馒头,女方回送2个大馒头,意味“双方和睦”。
“馒头5元8个,一个蒸笼通常蒸14个馒头。”杜青明说,“辛苦一年下来,收入还可以,有六七万元。”
杜青明给人们送去祝福的馒头。也许是馒头对自己的回报,杜青明夫妇的生活温馨美满,孩子们每天都陪伴着杜青明夫妇。一家人的团圆,对于杜青明来说,是最大的“圆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