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德 清
历史到了元朝,我们高安大地又升起了一颗耀眼的名星。这颗名星就是杨圩人(今杨圩乡老屋周家)周德清。
周德清,字日湛,号挺斋,是著名的音韵学家、散曲家。他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从他的曾祖父开始迁入高安。到他父亲辈,老屋周家已经无人当官,他自己也是个布衣之士。大约十七、八岁,他开始从事乐府创作,外出漫游,从流传下来的诗文尚能依稀辨认出,他曾盘恒于庐山、鄱阳湖、吉安、大都(北京)等地。
他精通音律,对名家的词曲作进行了广泛搜集,并认真研究,发现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的特质、结构、演变及其规律,撰写成理论著作《中原音韵》。这是我国最早研究普通话的著作,他打破过去音分平、上、去、入四声的旧规,首先提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主张,即每韵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排列,把入声字分别三声之后,这在中国音韵史上是一次重大的革新,因此后人称他是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老祖宗。一部《中原音韵》,使他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由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组成的汉语研究小组到中国来拜祭周德清,因历史上误传周德清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后代,这个小组先到周邦彦的家乡浙江寻找,后辗转找到我们高安,来到杨圩,在锦河岸边找到一代伟人周德清的坟墓。这颗辉映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空的明星才正式为家乡人所景仰。1987年,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高安召开,来自全国23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日本学者亦提交了论文。
他擅长词曲,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曲名篇,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小令31首,套曲3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咏史。这类作品盛赞民族英雄,痛斥卖国奸臣,高扬民族气节。如[中吕·满庭芳]《看岳王传》:“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国书。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钱塘路,愁风怨雨,长是洒西湖。”本曲为元人小令中歌颂宋代名将岳飞的名篇,开头三句对岳飞作概括性的评价,称他文武双全,有再建宋王朝宋庙社稷之功,足以流芳百世。后两句追述被诬身亡的悲剧,一个“却”字,饱含悲愤、痛惜。“闪杀人”两句揭示由此产生的后果:丢弃宗庙南逃,收复失地无望。最后三句落笔于岳坟。那“愁风怨雨”所凝聚的,正是千古不灭的民族正气,为忠臣的冤魂长掬一腔热泪。全曲叙事抒情一气呵成,动人心魂。既慨叹岳飞的被害,又怒斥南宋统治集团苟安卖国的罪行,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岳飞的历史事实发生在南宋,周德清生活的元代距离岳飞史实时间并不久远,加上当时又是在异族统治之下,稍有不慎,就会触犯朝廷的忌讳,导致莫大的麻烦,甚至惹来杀身之祸。因此,这样的题材是极少有人去碰的,何况字里行间充满了民族气概,足见周德清的人格何等的伟大,胆识何等的过人。
二是描写自然景物。这类作品大都以其开阔的视野,清新的笔触,生动的比喻以及逼真的视觉效果勾勒出自然界中的山川飞流和乡村田野。如[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曲的意思是:月光下长江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几艘船远去如箭,一泓清泉从高山直泻如闪电。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一行塞雁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视野多么的开阔,语言多么的清新。还如“枫林霜叶舞,荞麦雪花飘,又一年秋事了”;“几声沙咀雁,数点树头鸦,说江山憔悴煞”;“竹篱疏半掩柴门,一犬汪汪吠行人。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等等。这些曲中没有丝毫灰色的愁绪与低调的忧伤,而是处处以一种明快、洗练的笔触描绘了千姿百态的江山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呼唤。
三是描述社会世态。这类作品大都通过细心描摹,深刻揭示一般市民潜意识心理状态,从一个角度反映社会现实,语言尤其显得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如[双调·折桂令]《柴米油盐酱醋茶》:“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什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才罄撒,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有人分析,这首曲描述的周德清“生活清苦得可以”,穷到如此地步,惟一想到的是“无法折柳攀花”,由此分析“这恐怕是故作潇洒的自我解嘲”,全曲的语言运用十分幽默,生活如此艰辛,却看不出半点忧伤。
周德清,一代语言大师,他远去我们七百多年了,但他给人类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后人受用不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