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筒正读应白兴图。白兴为土平房或尖脊房,图为有或在,意即有土平房尖脊房的地方。据考究,这里人类居舍的发展是很有序的。最早是洞穴,第二是地窨子,第三是茅屋和可移动的帐房,第四是窝棚(圆形尖顶),房顶是用粗柳条一体成形,第五是布日格(钝角四方墙和顶),房顶是用粗柳条编织一体成梯形,第六是白兴,第七是楼阁庭堂……白兴的特点是稳重四方型。是从19世纪后期开始兴建起来,20世纪大发展的。奈曼旗白兴命名的地方不下十个,有的已被遗弃。就现在讲八仙筒镇就是白兴图镇。1920年左右有几家姓包的盖了几处土平房居住而得名。
八仙筒镇区是八仙筒镇政府驻地。1930年曾设过绥东县公署。公署设承审处、公安局、财政局、教育局等机构。1935年3月,又成为县、旗合并的新的统治机构——奈曼旗公署所在地,使其一度成为奈曼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35年7月23日周荣九组建的奈曼旗“抗日救国军”攻打并倒毁了日军占领的八仙筒居点伪奈曼旗旗公署所在地,成为内蒙古东部历史上时间最早、影响较大的,震撼东北的“八仙筒抗日事件”。1946年9月21日在苏达那木达尔济和洛不等的策划指挥下,匪武装攻打八仙筒办事处。致使旗大队副大队长、老红军罗云彪牺牲。
解放前,八仙筒的商业经济起落跌荡,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八仙筒镇已设立了第一家商铺“广生合”,为当时小库伦(今库伦镇)某商号所设。民国十九年(1930年)绥东县公署迁址八仙筒后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到伪康德七年(1940年),商号逐步发展到百余家(包括摊床),主要来自小库伦和下洼,街东为库伦帮,街西为下洼帮,形成了地域性派别。伪满末期,随着日伪经济统治的加深,该镇商号已多数倒闭。相传,八仙筒最大商号“广生合”,从业人员达30人之多,辽的李秀荣者任经理,该商号主营杂货,其交易所得多用于购买牲畜,加上部分蒙古人直接用牲畜进行交易“以物赐物”,使该商号资本——牲畜存栏数已达牛千头、马千匹、羊不计其数,还有少量骆驼。牲畜遍布当时的奈曼、库伦、宾图(科左前旗)三旗四乡。年终结算时,三岁口以下的牛、马不上帐,可见其资本之巨。
日伪统治初期,日本人对东北的经济主要侧重于产业,“七七事变”以后其经济垄断变本加厉,致使伪满后期八仙
筒的商号已多数倒闭,幸存者被组合到一起,勉强维持生计。
1946年冬至1947年春;八路军相继在八仙筒建立了公营的“仁义”商店和大北公司。其中前者归辽吉一分区供给处经营,后者由辽吉一专员公署管理,皆从保障军需民用、稳定市场物价和回笼货币为目标,1947年末二者合并,归锦西(应为辽西)省企业管理处领导,当时八仙筒已解放,私商开始经营起商店、门市部和小摊床等,从此,该镇商业开始复兴,逐年发展,后来被誉为奈曼旗的“小上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