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传奇编辑牌匾历史
以前在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西安鼓楼(图4)
“文武盛地”,乃是在重修鼓楼竣工后巡抚(陕西)都御史赵可怀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80年)所题,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面为“声闻于天”,字大盈间,苍劲挺拔,相传是咸宁县“名儒”李允宽所书。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两组八字均为帖金凸体字字精练千古绝笔。“文革”时期两块巨匾被摘下砍断并焚烧殆尽,从此人们相传中的中国两匾,一个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另一个就是西安鼓楼的“文武盛地”就只有一匾了。两块牌匾被毁后不但是对陕西省文物的巨大损失,而且也成了西安市民心中的缺憾。
恢复过程
为了给后人一个交代还历史以真实面目从1982年起所就萌发了恢复两块牌匾的念头并开始了有关调查研究和取证工作此后的1988年以来在每届的市人代会和市政协会议上都有恢复牌匾的议案和提案就在呼吁两块牌匾的同时西安的广大市民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进来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恢复牌匾工作的进程。
2004年3月至7月,西安市政协和陕西省文物局分别多次召开了‘鼓楼周边历史文化探讨与研究’及‘恢复鼓楼牌匾’专题讨论会,对牌匾恢复一事广泛征求与会专家、学者及老前辈的意见和建议,在7月9日的专题会上,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文保中心、原西安市文物园林局、陕西省书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初步方案进行了最后的推敲和完善,制定出了‘采用原字样,大小形式同原样,西安鼓楼(图5)
用现代轻型材料,但要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原则进行原貌恢复两块牌匾。两块牌匾的恢复不仅了却了文物工作者和广大市民长久期盼的心愿和缺憾,更为鼓楼增添了灵魂和神韵它将随着历史的延续永存史册,无论为勉励后人或是为文物价值本身,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步形成方案后,我所配合西安市文物局做了大量的研究审议工作,收集了近百张有关老照片,从恢复方案的雏形、探讨到初步决定,经过了无数次不懈努力与商讨和磨合,但是由于资金等问题一直没有落实,恢复牌匾的事情就只有先搁浅了。
“恢复鼓楼两块牌匾可以说是所里的头等大事,也可以说是了却西安市民40年的一个缺憾,那么原匾有多重现匾又有多重呢﹖制作两块牌匾花去了多少钱﹖用了多长时间挂到鼓楼上的﹖”记者问道。
“筹集资金制作牌匾可以说倾注了我们全所每个人的心血和汗水,在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就走向外搞活的路子,坚决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多年的夙愿,通过多种渠道的筹集,资金问题终于解决,从制作到作成,共花了15万元,说个题外的话,记得当初设计出两个牌匾的小样后,为了力求真实体现原貌,我们从匾的颜色字体及整个牌匾形状都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把专家、学者和当初现场拆除两块牌匾的当事人叫到一起,让他们回忆和对比,最终才确定了下来。你问原匾有多重,新匾又有多重,可以这样说,原来的牌匾是木头制作而成,原来的一个牌匾大约2至3吨重,当前的牌匾只有800公斤,牌匾在小雁塔制作完成后,运输却成了问题,汽车不能运,因为汽车运会对牌匾有极大的损坏,装卸不方便,最后经过论证协商采用原始的架子车运输,从装架子车算起到鼓楼4辆架子车整整花去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样大的两个牌匾要顺利上到鼓楼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经过会商决定先用吊车将牌匾吊到楼顶,再采用动滑轮和静滑轮相结合的办法把两个牌匾挂在原来的地方。光给鼓楼挂匾我们就出动了70人,西安鼓楼(图6)
搭建了高30米,宽10米的钢管架,用了7天的时间才把两块牌匾顺利挂到了鼓楼上。”喻军回答道。
“既然是恢复原貌,为什么不用原来木头及同样重的牌匾呢﹖”记者问道。
“我们当初也考虑过用木头制作恢复原貌,但是最后经过论证后推翻了用木头的想法,因为鼓楼是千百年留下来的古迹,迄今已有265年的历史了,1937年日本飞机对西安进行轰炸时候,将鼓楼的一根梁炸断,两块牌匾却安然无恙,历经沧桑巨变的鼓楼已经不能够承受过重的压力,你想一个牌匾就要达3吨左右,要挂原来的匾对鼓楼是有伤害的,所以为确保文物古迹不受损失,经过专家学者的多次论证和反复推敲,最后选用轻型材料来制作两个牌匾,但是两个牌匾的其他地方都是和原来的一摸一样。”喻军说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