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寺,建于1935年,位于现佛山市区祖庙路。它始创于密后归于禅,一向为佛山及附近四乡释门子弟授戒道场。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开光仪式之如意宝塔颇有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却镶有藏文碑匾,塔内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窑作品,由名家潘玉书手塑。1993年12月,佛山市人民政府正式发文批准修复仁寿寺为开放的佛山教活动场所。
仁寿寺位于现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路。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徒李佩弦等捐资兴建,并于1938年由虚云大和尚亲自主持了开光仪式,盛极一时。它始创于密后归于禅,一向为佛山及附近四乡释门子弟授戒道。正门石匾"仁寿寺"三字乃名士手书,字体纤细清秀,被称作"鹤形"书法。寺于民国中叶已衰败。仁寿寺乃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师纵堂首建,康熙八年(1669年),僧人玉琳重修山门,至咸丰元年(1851年),僧人仁机又作重修。仁寿寺几度重修后,规模较前拓展,前至佛山涌将军桥头,后达文华里尾,左邻镇南街。右连三官街,寺内除四座主殿外,还有后殿、左右偏殿、龙华堂、方丈室、齐堂、客室以及僧舍99间和花园一个,花园内有彩桥两座。仁寿寺内之如意宝塔,此塔颇具特色,塔身为七层八角汉式塔,镶有藏文碑匾,塔内供有瓷制佛像十余尊,其中所供奉的陶制红绿度母佛像为石湾冠华陶窑作品,由石湾陶艺名家潘玉书手塑。历史上,仁寿寺内高僧辈出,纵堂、玉琳、祗园、慈云等高僧皆出于此。
仁寿寺始建于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是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佛教活动场所。1993年,佛山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把仁寿寺交由佛教协会管理,并批准修复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2002年5月,经省民族宗教委批准,省佛协副会长释明生出任住持,同时成立了“佛山仁寿寺管理委员会”,履行“重修仁寿寺筹建委员会”的职责。经过数年的筹备和建设,如今,仁寿寺大雄宝殿落成,为佛山的宗教信徒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此次落成庆典活动的举行,是佛山市委、市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政府对宗教工作的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的体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