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马帮文化

家乡区县: 云南省腾冲县

中缅贸易发展到清末及民国时期,已进入鼎盛阶段,腾冲至密支那、八莫、南坎、保山等各路线,商旅货运往来十分频繁,据1922年腾冲商会统计:进口商品棉花2000驮、棉纱40000驮,还有煤油、干鱼、靛精、雨伞和日用百货亦近10000驮;出口商品有石磺、黄丝、细麻线、斗笠、干铒丝……等土特产品,大量的商品均以腾冲为集散中心,未通公路以前,全靠骡马运输,其历史久远矣。   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靠水沙漠之舟——骆驼,那么南方丝绸之路由主要是靠山地之舟——马帮。马帮的历史远在汉唐时期就已存在,数千年来,在一条条崎岖不平的山间古道上,一道道江河上,马帮一程又一程,一站又一站,像接力赛一样,担负起货运重任,马帮既要克服沿途的山高水险、风雷雨电、瘟疫瘴毒……还要经受兵匪的阻挠抢劫,官商的盘剥刁难,还有各帮之间和利害冲突,等等。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一种艰苦的事业,但由此也就孕育了边地的马帮文化,马帮文化自成一体,有其固定的模式,其中包括组织领导、规章制度、行业忌讳、骡马装饰等,它在各种文化类型中独立突出,形成了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和流动的“小社会”。

腾冲的马帮,除了平时承运各商号的物资外,还对地方尽一些义务,尤其在危难时期,马帮深明大义,为家乡、为国家做好事,资料表明,1933年、1940年两次从缅甸八莫将数千驮“平粜米”运入腾冲,而运费只收最低价,腾冲沦陷期间,下北、小西、中和的马锅头邵常春、林正翠、肖武时、张连炳等,曾冒生命危险到城郊观音塘、和顺、绮罗抢运物资到保山。反攻腾冲时,大批马帮支援远征军20集团军和腾北抗日政府,驮运粮秣、弹药不计其数。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妯锅头最初以赶马驮运为业,而后成为马帮文化的主角,但由于马锅头与商家频频接触和往来,便受到商贸文化的影响,所以不少人逐渐做起了生意,渐渐地从马锅头变成了大商贾,从马锅头变成了大老板,其中蕴含了文化和思维的转变。
侨乡文化、翡翠文化、马帮文化,这都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是特色腾越文化的主体部分之一,这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特色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全程也好,其中的永昌道也好,腾越道也好,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可称“丝路文化”,对侨乡文化、翡翠文化、马帮文化来说,其渊源关系,前者可称为“母文化”,后三者可称为“子文化”,因为这三种文化都因丝路(古道)而导致,笔者如此理解,实在粗浅,意在抛砖引玉,求教于专家、学者。

 

蓝颜思雨(2015-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