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位于东海之滨,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最初宁海的古人类生活在山区与丘陵地带,后来慢慢移居到平原与沿海地区。这些古人类的文化性质属于余姚河姆渡文化,但这些古人并不是现在宁海居民的直系祖先。复原从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六、七千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发现其明显具有东南亚人种的特征。跟现在生活在浙江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汉族在种族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而跟现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的人的种族特征上保持高度一致。事实上当时生活在宁海这块地方上的是古越人,他们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现代宁海人的祖先炎帝与黄帝部落当时生活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的炎帝与黄帝部落击败了蚩尤部落后,占据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炎帝与黄帝部落最后融合为华夏族,到汉代时又称汉人,成为现代中国人绝大多数人的祖先。华夏族的势力在夏禹时代发展到了长江流域,传说禹巡视天下,病死于今天的绍兴。因为与华夏族的接触,古越人的文明进程大大加快。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在浙江兴起。最强大时势力北到山东南部,南到鄞地回浦。古代鄞地的范围很广大,回浦是古代的地名,大概的位置在今天宁海县的桃源街道冠庄一带,在当时再向南,包括现在宁海的前童、桑洲等地就不是越国的领地了,那里山峦起伏,是一些山地越人部落的居住地。越国虽然自称是大禹的后代,但从种族上看仍然是越人,而不是华夏人。史载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还有断发纹身的习俗。越国在公元前334年被楚国灭亡,越国故地的越人或者逃散,或者倒退到部落状态。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灭亡楚国。秦国大军这时也进入了浙江地区,在广大的东南地区设立了会稽郡与闽中郡。会稽郡管辖范围包括现在江苏省南部、浙江省中北部与江西省的一部分。闽中郡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福建省大部、浙江省中南部与江西省一部分。会稽郡下辖鄞县,秦代时鄞县管辖的范围包括现在宁波市区、鄞州区、奉化市、宁海县与象山县的大部分,县治设在今天奉化的白杜。现在宁海绝大部分土地被划入会稽郡鄞县回浦乡,小部分被划入闽中郡,会稽郡与闽中郡在今天宁海境内的交界线大致相当王爱山岗、前山头岗、一市镇的烧鳖岭、牛台山。而二千多年的一个乡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一个县甚至于大于一个县。当时宁海的主要居民仍然是越人,但这时候在宁海这片地方上也第一次出现了华夏人的身影,他们就是秦国的军人。
秦帝国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于农民起义,当时浙江的越人也加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暴政的起义中。秦国灭亡,西汉王朝建立。这时原来秦国设置的闽中郡地区主要有两个越人建立的国家,一个是浙江东部与中南部地区的东越国,一个是浙江南部与福建地区的闽越国。他们都是越人推翻了秦王朝在当地的统治后建立的。因为推翻秦王朝有功,西汉王朝允许其立国,两国向西汉王朝称臣。西汉在浙江北部恢复了会稽郡,但在秦国时属于会稽郡的宁海土地这时却没有归入西汉会稽郡管辖,而是大部分并入了东越国。秦国原来驻扎在这些地区的军人因为人数太少,估计不是被越人杀光,就是做了俘虏最后融入到越人之中了。东越国与西汉王朝在现在宁海地区的交界线大致位于今天宁海县西店镇与深甽镇一带。
西汉王朝与这两个越人国家和平相处了近六十年,到了公元前154年,这时候西汉内部发生了诸侯王叛乱,史称“七王之乱”。为首的就是吴王刘濞,他的驻地在广陵(今天的江苏扬州),临近越人的地区,叛乱前曾大力拉拢东越国与闽越国一起参加叛乱,东越国与闽越国的统治者也跃跃欲试。但仅仅几个月后,叛军就在汉朝政府军的打击下失败。刘濞逃到东越国,汉朝要求东越国杀死刘濞。东越国这时见叛军已败,汉军大兵压境,自然不敢得罪汉朝,于是杀死了刘濞。这一举动引起了闽越国不满,他们在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出兵进攻东越国,东越国立即向西汉王朝求救。汉军出兵进攻闽越国,闽越国见汉军势大,立即退兵,汉军也没有继续进攻。闽越军队退走后,东越国自知国力不如闽越国,怕闽越国以后还会来进攻,于是请求内附。汉武帝将他们全部迁往北方的淮河流域,原来的东越国故地变成了“真空地带”,汉军没有进入,最后被闽越国占领,这时宁海的土地也归入到闽越国的统治之下。
闽越国占领东越国后,与西汉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时降时叛。到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越王公然称帝对抗西汉王朝。汉武帝发兵数十万进攻闽越国,闽越贵族杀闽越国国王归降汉军。汉武帝为绝后患,摧毁了闽越国的宫殿、城池。将闽越国全国的贵族与民众全部迁往淮河流域。闽越国的越人与东越国的越人后来在北方全部被同化为汉人。但在东越与闽越故地也并不是全部越人都被迁往北方了,在山区就分布着许多越人部落,许多不愿迁往北方的越人也躲进了山里,在山区从事狩猎与落后的山地农业,过得艰辛的生活。自那以后,越人又被称为“山越”。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西汉王朝建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宁海的土地大都属于回浦县管辖,这时期北方汉人的军队与农民开始进入宁海,主要居住在今天宁海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这一片肥沃的平原上,这些汉人是现代宁海人的直系祖先。在宁海的山区则是居住着山越人,山越人在人数上比刚从北方来的汉人要多得多。汉人与山越人争斗不断,山越人不时下山劫掠汉人,汉人也不时上山围剿山越人。双方就象19世纪北美大陆的白人与印第安人一样。虽然山越人人数较多,但汉人却有较为先进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精良的武器与生产工具,在斗争中渐渐占了上风。东汉光武帝(公元23-57年),改回浦县为章安县。整个东汉时期,汉人与山越人继续西汉时期的斗争。但在斗争中又进行着融合,当时的宁海在北方的汉人看来是蛮荒之地,到宁海来的汉人绝大多数是士兵、罪犯与贫苦的农民,几乎全是男性,没几个妇女。汉人与山越人的斗争中,对于俘获的山越妇女,汉人几乎都将她们娶为妻室。双方就是在这种残酷的方式下进行着斗争与融合。由于初来宁海的汉人几乎全是些不识字的人,而山越人也没有文字,因此这时期的宁海历史虽然与整个江南地区一样,充满了汉人移民与山越土著的斗争。但没人去记录。也没有留下最初到宁海的汉人移民到底来自北方什么地方,姓什么叫什么的记录。只知道从西汉灭亡闽越国到东汉灭亡的三百年间,宁海的汉人越来越多,而山越土著人则不断败退。具体细节则一片模糊。
这种模糊的历史到东汉末年最终被打破。这时候宁海终于迎来了一位知识分子移民,这位知识分子移民名叫葛原习,生卒年不详,原籍扬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曾经在曹操操纵下的东汉朝廷里当一个小官。曹操于建安十三年冬(公元208年)在赤壁被周瑜用火攻打得大败。也在那一年葛原习弃官而去。游历四方,来到了今天宁海桃源街道的泉水村、西洋村一带。见这里土地肥沃,山明水秀,于是就在西洋村定居下来。知识分子就喜欢写写文章,葛原习把他的原籍、来历明明白白地写了下来,传之以后世。因此他就成为居住在宁海这片土地上已知其姓名的第一人。他定居于宁海的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以后,东汉灭亡之前。大致在公元208年至220年之间。至今已经有近一千八百年的历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