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岛, 古称硭,是一个大约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中国第一大火山岛.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是“湛江八景”之一,美曰:“硇洲古韵”。
它是湛江市的岛外之岛,风景秀丽,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岛中名胜古迹众多,有南国著各的旅游度假胜地—那晏海石滩,有十分理想的天然海浴场,有与伦敦、好望角灯塔齐名的世界著名三大灯塔之一—硇洲灯塔。古迹有:宋皇城遗址、祥龙书院、八角井、宋皇碑、宋皇亭、宋皇村、赤马村以及窦振彪墓和“宫保坊”等。
硇洲岛,位于雷州湾东部海面,面积5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孤悬海上,地势险要。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
岛上的人介绍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兄弟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逃避元兵追赶,从东南沿海逃到硇洲岛(时称碙洲岛)开设帝基,建造行宫营房,即今硇洲岛宋皇村遗址。
传说宋军刚到硇洲岛时,淡水供应不上,一匹饥渴难耐的老战马,不断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马蹄下涌出了一缕清水,所以此井也称为马蹄井,井水终年不枯不竭。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明、清两代高州府、吴川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据说对于宋代遗址群这段神秘的历史,引起不少史学家们的争议,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迷:宋代的末代皇帝是否真的曾落脚于硇洲岛?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江市八景之一。
耸立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止主为圆锥体。塔斯社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灯座室的外围建有了望台。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硇洲灯塔是硇洲岛一大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