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主要原料是猪大肠、新鲜的猪血旺和擀制的鸡蛋面条。配料和调料有20多种。主料和配料的制作都非常考究。猪大肠越肥越好,里外洗净,用盐、醋反复揉搓,将肠壁的粘状物揉净,再用清水反复浸漂,除去腥味。然后放在木盆或瓷瓦盆中(忌放金属器皿内),把肠子花椒、山奈、八角放入锅内煮熟,捞出切成片。然后又用姜、葱、山奈、八角放入砂锅小火慢炖。血旺要嫩,也切成片吃时在汤锅里放一下。配料如脆哨即用猪糟头肉或五花肉,用以鸡蛋面、猪肠、血旺、脆哨四大原料为本,再调放鸡汤、红油辣椒等佐料,经12道工序,才出成品一份。其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箸下咽,更是满口生香。面条脆细爽口、食不粘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
肠旺面始创于晚清。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贵阳北门桥一带肉案林立。桥头有傅、颜两家面馆,他们用肉案上的猪肥肠和猪血旺做成肠旺面,以招徕前来买肉买菜的顾客。两家面馆互相竞争,使肠旺面的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在贵阳卖出了名气。
肠旺面之所以能独具一格,不仅因为它有滋味悠长的肥肠和血旺,还因为它有和肥肠、血旺一样重要的脆臊。说穿了,它用肥肠和血旺分别制成肠臊和旺臊,再用猪五花肉制成脆臊,然后用肠油、脆臊加辣椒油制成红油,由此而形成了肠旺面“三臊”加红油的基本特色。
肠旺面的特色还在于它的面条制作工艺有些特别。肠旺面所用的面条为手工鸡蛋面条。制作时用上等面粉500克,加入4个鸡蛋、少许食用碱及适量清水,经反复揉搓制成水调面团。然后将面团放在特制的案板上,经反复折叠挤压制成薄如绸缎的面皮,再用豆粉作扑粉撒在面皮上,将面皮折叠起来切成细丝状。整个操作过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说。
肠旺面的煮面也十分讲究。正宗的肠旺面是一碗一煮,从不一次煮一大锅。每碗肠旺面用面约80克,抖散下入烧至微沸的开水锅中,煮至锅中翻滚时,用竹筷将面条捞起看其是否伸直,若伸直了就用漏勺捞起,再往漏勺中冲入一碗冷水,然后迅速将面条放入汤锅中烫热,让面条“收筋”后装入用豆芽垫底的碗中,再往碗中灌入鸡汤,放入肥肠片、血旺片和脆臊,最后淋上红油,撒入葱花即成。
走在贵阳的小巷子,不时会传来旁边店面老板的吆喝声“红重一碗,免青”,食客们一拨又一拨,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没有座位的,就在一边侯着。再一看店面,装修得很简单,门头上“老贵阳肠旺面”的招牌也不那么显眼。 据说老人们说,贵阳的肠旺面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一个姓苏的生意人无意中做出来的,觉得好吃,干脆就照此做出来买,很受欢迎,后来渐成贵阳的一道风味吃。八十年代,位于喷水池附近的“程肠旺”成了贵阳肠旺面的代表,生意非常火爆。后来,“飞山街老董妈肠旺面”、“公园南路大眼睛肠旺面”、“外环路水校肠旺面”等异军突起,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贵阳肠旺面“大战”,各家的肠旺面力求在继承原有风味特色上,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行色。鸡肠旺就是肠旺面的演变,很受食客的欢迎。 贵阳人喜欢肠旺面,除了它的油而不腻,味美可口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肠旺”与“常旺、长旺”谐音,过生日,总是要去吃一碗肠旺面,图个吉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