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塔公园位于雷城镇曲街4号(原雷城“南门头)东侧,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因园内有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塔,故名。
公园大门为一座红顶,四柱,三间贴大理石的牌坊式建筑。”三元塔公园“五个秀丽的大字是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所题。
此园分前后区两部分,前区为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后区为文物古迹风景区。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四季常青的参天古榕。据专家鉴定这些古榕的树龄均在二三百年以上,属林业部门列为保护的古树木。
三元塔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元月兴工,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四月落成。初命名“文魁塔”,又称“启秀塔”。后因挖塔基时发现蛇卵三只,认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改名为“三元塔”。
塔坐东向西,楼阁式砖木结构,用棱角牙子砖和线砖互相叠涩出檐,下大上小,逐层递减,内楼17层、高57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有23块堪称珍品的明代阳雕石刻,线条粗犷,形态生动,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塔空心,游人可拾级而上,一览古城气象。
公园内还有“二公祠”,是纪念清代雷州两位“乡贤”--以清廉著称于世的陈瑸和以学识渊博而名闻翰苑的陈昌齐。
园内后区为“园中之园”,这是三元塔公园重点旅游区——文物古迹风景区。站在园前一望,全园好像一座雉堞巍峨的古城,使人仿佛看到雷州古城的雄姿。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缩影。大门为一座雄伟壮观的仿古城楼。城楼门额“广运”两字是明代洪武年间指挥朱秉彝重修雷州城时所书(原为雷州城南门石匾)。
北面和东面有一道仿古城墙围绕。东西“城角”各有一座黄瓦红柱、攒尖顶、类似古城角楼的“角亭”。园内建筑以三元塔为主,“集山水于一园,融古今于一体”。
从大门到三元塔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石栏杆围绕的方形“鉴池”,刻工精巧的“天南重地”石牌坊,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二公祠”和规模宏伟的博物馆,还有“万顷亭”、假山、回廊、启秀门等点缀其间。
园内绿树红花与黄瓦红墙的楼台亭榭互相映衬,景色迷人。在通往三元塔的大道两边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有两行亭亭玉立的桄榔树,清风摇曳,叶影婆娑,更显得具有浓郁的南国热带风光。
园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元塔。它如擎天一柱,高耸入云。此塔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雷州推官欧阳保(江西新建人,举人)为了使雷郡形胜改观,启兴人文之风,乃倡建此塔。
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元月兴工,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四月落成。
初命名“文魁塔”,又称“启秀塔”。
后因挖塔基时发现蛇卵三只,以以为是“三元及第”之兆,故改名为“三元塔”。
在380多年前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雷州人民仅用约两年时间就建成一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层古塔,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风雪沧桑,雷轰地震仍岿然屹立,充分显示了雷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创造力。
此塔比例匀称。檐上有平台、外廊,绕以栏杆。八觚九级、内楼17层、高57米。塔基为石刻须弥座。
二公祠”是三元塔公园主要建筑之一,为二进四合式院落,黄瓦红墙、木雕屏风古色古香。祠内有“荷池”、“凉亭”、“假山”、“鸟苑”东西两庑有回廊相接,庭院内花红草绿,环境幽雅。“二公”是指清代雷州两位“乡贤”--陈瑸和陈昌齐。前者以清廉著称于世,后者以学识渊博而名闻翰苑。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出生于雷州市(原海康县)附城镇南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康熙 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历任福建古田、台湾知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职。一生清廉卓绝,深受人民爱戴,被清康熙皇帝赞誉为“清廉中之卓绝者”。卒后,追授为礼部尚书,赐溢“清端”。他跟海瑞、丘濬合称为岭南三大清官。
陈昌齐(1742--1820年),字观楼,雷州市(原海康县)调风镇南田村人。少有“神童”之称,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浙江温处兵备道。博学多才,精考据之学,又长于天文算法,曾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任校勘《永乐大典》纂修兼分校官。一生著述甚丰,计有《经典释文附录》、《历代音韵流辨考》、《楚辞音辨》、《天学算法》、《测天约术》以及《大戴礼》、《淮南子》、《管子》、《吕氏春秋》诸书正误。诗文有《赐书集》若干卷。晚年,历主雷阳书院、粤秀书院讲席,兼修《海康县志》 、《雷州府志》以及《广东通志》。他是乾嘉年间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二公们”正厅设有陈瑸和陈昌齐的纪念室,室内分别有“二公”大型塑像以及生平事迹简介,并展出有关文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