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石家庄市已经是经济特色明显、主导产业突出、人民生活富有、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环渤海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但在近代历史上,石家庄市并不是一个有名的重镇。上溯到古代,石家庄也仅仅是一个地处华北平原的小村庄。关于石家庄村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的毗卢寺(现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上京村)碑文。在毗卢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4年)重修碑记中,有“石家庄”村名。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所修成的《获鹿县志》开始有了“石家庄”的记载。根据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各牌乡长挨门查造”的一本《石家庄保甲册》档案记述,当时石家庄村共计94户、308口,全村共15个姓氏,315间住房,241亩可供耕种的土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获鹿县对所属境内的在城及四关并四乡五路198村的男女老幼进行了一次详细的人口调查统计。按照此次调查统计,获鹿县农村中,户数最少的村仅为2户,户数最多的村为561 户。在获鹿县198个村自大至小的排序中,石家庄村的户数仅名列第131位, 共93户,男女老幼共532人。石家庄确实属于名副其实的小村庄。
但在石家庄村周围不到百公里的范围内,即大石家庄却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土地,历史文化根脉久远,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这里既是华北地区城市起源较早的地区,也是古代城垣密集的地区。早在商代甚至更早,这里已经发展出原始的城市。在正定新城铺、藁城台西、鹿泉将台湾、灵寿北寨等地发现的商代大型居民点遗址,就反映了这里人口密集、聚居的现象。其中台西商城遗址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奢华,等级分明,距今3400多年,是大石家庄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城市萌芽遗址。从先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里大批城垣崛起。“据初步考证,在今市辖范围内,见诸史籍记载的作过县或县以上政区治所的历代城垣至少有60余处。其中有17座古城作为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且有15座至今仍是县(市)政府驻地。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垣有14座。另外40多座古城在历史发展中,失去了原来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有的逐步废毁,遗迹难觅;有的因地处山区,,至今仍保留古韵风貌;有的因人为破坏,近些年才夷为平地;有的因考古发掘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古代城垣是石家庄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山国都城灵寿故城遗址(今平山县三汲乡林山脚下)、东垣真定故城遗址(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村)、赵州宋子故城遗址(今赵县宋城村东南)、元氏故城遗址(今元氏县故城村)、石邑故城遗址(今鹿泉市南故邑村西北以及石家庄市桥西振头村北)等。到唐代,公元622年,恒州治迁真定(今正定),领辖周围十多个县。从此,真定城便后来居上,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了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现在,正定、赵县分别是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的光辉之下,石家庄村普通、平凡。
进入20世纪,机遇开始光临石家庄村。清朝末年,河北重要的政治家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能够通过修铁路来强壮大清。1902年,清政府向比利时借款修建了卢沟桥至汉口的卢汉铁路,并在石家庄村东设立了车站。因石家庄村名气不大,以相距不远的振头命名,叫振头站。当时正定站是二等车站,振头站隶属正定站。1903年又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向俄国华俄道胜银行借款2500万法郎,由法国人勘探设计,委派当时的铁路大臣盛宣怀负责筹建卢汉铁路的支线正太铁路,以解决山西煤铁不能大量外运的现状。为了节约费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桥,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振头站。1907年,正太铁路全线通车。同年,交通银行石家庄支行开业。也是这一年,跨越铁路的人行桥——石家庄大石桥开始兴建,秋季建成。铁路的开通,启动了石家庄村一带的城市化进程。1918年振头火车站改名石家庄火车站。1925年7月,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令,直隶各地施行市自治制,石家庄一带分设正定市、获鹿市、辛集市、石家庄市等,石家庄市开始和正定市平起平坐(这里的“市”还不是今天的城市,而是小城镇)。1939年10月,伪华北临时政府批准建立石门市。此时的石门市已经取代正定成为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1940年11月,石德铁路全线通车,将京汉铁路与津浦铁路连接起来,使石家庄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高。1947年11月,石门解放,12月更名为石家庄市。1949年8月,石家庄市成为河北省直辖市。1968年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市,石家庄市开始取代保定成为河北省中南部的中心城市。
从以上对石家庄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大石家庄的简单介绍中,能否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大石家庄众多城市的历史变迁中,石家庄市就是东垣——真定——正定的当然延续呢?学者李云庆说:“石家庄人老说自己没有‘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石家庄的‘根’就是东垣。”他说,判断一个城市的发源和发展有两个标准。一,看时间轴上是否是连续不断的,中间是否有间隔;二,城市的影响力是重要因素,位置的变化不是主要因素,不影响城市的延续。石家庄起源于东垣故城符合这个标准,它经历了东垣-真定-正定-现代新区(今石家庄)的发展过程。从时间轴上它是连续、没有间隔的,城市一直围绕着滹沱河发展,中间没有间隔;从城市影响力上来说,石家庄不管是哪一个发展阶段,它都是该地区的军事、政治和商业中心。
另一学者,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的秦进才教授也曾经说,从历史角度看,古代城市是和行政、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加之此地是燕晋通衢的军事重地,东垣这座中心城市的存在是必要的。从历史延续来看,它的后继者真定、正定和石家庄现代新区是一脉相承的。因此,东垣无疑是石家庄的城市发源地。
我对把石家庄看作东垣、真定、正定的延续的观点持怀疑态度。学者李云庆在解释自己提出的判断是否是延续的标准时,是以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作为例证的,并对北京的建城地址进行了分析。我下边也对北京、南京进行分析。
先看北京。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地址就在今天的北京西客站的莲花池附近。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地址在今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初定都临易(今河北容城),后来最终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北京地区早期城市变迁中,今天的北京城区就是很重要的城市。公元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伐金,两年之后攻入金中都城。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大火焚烧,一代宫阙竟成一片废墟。直到1260年,忽必烈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在后来的明、清,北京城虽有向南的移动,但仍然在今天的北京城区内。
再看南京。南京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命大夫范蠡筑城长干里,这是南京市区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古城,南京建城近2500年的历史,就是从这座越城算起。公元229年孙权迁都,其后又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等朝代或政权在这里建都立国,前后共有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南京历史上曾经使用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邺、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南京等名字,这些名字之间继承关系非常清晰。而且,历史上南京城市的位置虽有变动,但很小,核心城区基本是北枕长江,东靠钟山,南有秦淮河,西依凤凰山。比如公元589年隋平陈,隋文帝又下令荡平建康城邑及宫殿,六朝300余年的建设毁于一旦。公元937年,南唐王朝建立,定都金陵,改称“江宁府”。南唐都城和南朝建康城相比向南作了迁移,把秦淮河下游两岸的商业区和居民都包围于城内。但这一次大规模的重建仍在那个大致范围内。实际上这也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的扩张。早在东晋时期,作为都城,建康人口激增,工商业区和民宅区都较东吴时有较大的扩充。原来的长干里和大市等繁荣地区已经不敷适用,开始向东面的秦淮河两岸和清溪方向发展。
从北京、南京城市地址的变迁可以看出,北京从蓟城、元大都发展而来的脉络非常清晰。即使燕国迁都临易时,蓟城也还在发展,为后来成为燕国的都城准备了条件。从南京来看,城市位置也是稳定的,从金陵、建康、南京一路走来,一脉相承。从这两个城市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判断一个城市发展历史的延续性,不仅要看时间上的连续性,还要看城市位置的稳定性。也正是因为如此,燕都才会成为北京的别名,金陵才能成为南京的别名。至于城市的影响力,那是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按照这个标准,石家庄不是东垣、真定、正定的延续。东垣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城市,但当时中山国都灵寿影响更大。公元398年,北魏将常山郡治迁至安乐垒(今正定城)。此时滹沱河南岸的东垣还在发展。一百多年后,北齐又移郡治于东垣。两个城市同时存在,如何能延续?因为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当滹沱河南岸崛起石家庄市时,北岸的正定虽然也在发展,但时代毕竟不同了,石家庄的后来居上已经不可避免。今天的正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怎么能是石家庄市的“前世”呢?石家庄市又怎能是正定的“今生”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