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之乡

家乡区县: 驻马店市平舆县

梁祝镇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南部。距县城30千米。全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耕地面积9.6万亩,荒滩水面1万亩、总人口5.3万。开(封)龚(家棚)公路穿境。该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史称“平阳郡”。现在人们常称小汝南。
据《汝南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年间,此镇“道路畅通,生意兴隆,楼阁林立,店铺栉比,商贾川流不息,乃豫南繁华之重镇”。
尤其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故事曾发生在这里,更为古镇涂上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出自西晋时期的汝南郡马乡镇(今梁祝镇),汝南留存有关梁祝大量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1][10]
2005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祝传说”在民间流传已1600多年,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虽然关于“梁祝”的人物出生地和故事发源地有众多说法,但“梁祝”故事源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得到了更多专家的认可。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均在汝南县马乡镇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综合多个专家的观点,认为“梁祝”故事发源于汝南县马乡镇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理由。
故事发生的年代被认为在西晋中晚期。“梁祝”的籍贯和求学攻书地,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作品多认为在汝南县,对殉情埋葬地也多认为在汝南县更为合理。1926年,著名民俗学者钱南扬、顾颉刚、冯沅君、黄朴等曾先后指出:“梁祝”故事河南说应发生在地点相对集中的地理环境中,方圆不过百里,人物不过二三,仅此而已。应以河南为中心,渐次向风物圈周围扩张开去。当代专家认为,晋代汝南郡的世族大姓因八王之乱等原因,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
驻马店市不同时期大量的文人笔记、文艺作品、民间传说均不乏“梁祝”结拜、下山、访友、抗婚、化蝶等五大情节。400年前诞生的驻马店市地方剧种罗卷戏里,就有“梁祝”攻书、化蝶的剧目。仅“十八里相送”这一情节中出现的70余种风物、景物、器物、植物、动物、人物,完全是地道的中原景观和中原物产。
中原“梁祝”遗迹保存比较完整,汝南县境内有梁山伯家乡梁岗、祝英台家乡祝庄、马文才家乡马庄、二人结拜的村庄曹桥、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还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墓地等。
“梁祝”化蝶的情节是“梁祝”的同乡、中国志怪志异小说的鼻祖、驻马店市新蔡县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中才有的。东晋时期新蔡人干宝家距“梁祝”故事诞生地不足百里。
有姓氏专家认为,考证“梁祝”二姓之源,梁姓乃晋永嘉之乱时,南迁钱塘,“梁祝”故事的原型不可能产生于那个年代的江浙。祝姓也公认“晋以后移民,原籍河南”,“先祖世居汴梁,北宋始南于浙”。之所以流传江苏、浙江一带,是西晋元帝渡江,汝南大户随之入浙,把“梁祝”故事带进江、浙一带的。
因此,“梁祝传说”起源于汝南是非常可信的。国家邮政局从2001年起开始发行中国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特种邮票,汝南是“梁山伯与祝英台”邮票的首发式地点之一。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汝南县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古迹“最扎实”的地方。在国家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梁祝传说”地汝南是申报地之一。“梁祝传说”涉及的四省六地,正在携起手,以更积极的姿态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Myya(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