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企业受西方现代管理思潮的影响,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也采取了一些口号管理的方式,例如一些文件和会议纪要中都会提及——实现员工从“让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但如果不去研究、分析转变的影响因素,那么口号终究是口号,而无任何指导及改进的意义。
一位管理学者曾讲:企业的成长必定是因个人的成长而实现的,一个高效的组织也必定是由高效的个体所组成的。对于如何提高组织绩效,过去我们往往在讲要提高个人的能力,但在强调个人能力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往往能力愈强的个体有时对组织的破坏力也是十分严重的。这里我想借助中国组织行为学专家李剑锋博士提出的个体绩效诊断模型对个体绩效提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 能力因素
无须质疑的是能力的大小对绩效的提高的确起到关键作用,当然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工作中这个“能力”的定义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何谓工作中“能力”的定义,即一个人身体致使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通过这个定义大家应该可以看到“匹配”才是“能力”是否对工作绩效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在我原先供职的企业,有一些业绩表现较为突出的员工,频频被放到许多不同的岗位上锻炼,结果在新的岗位一旦绩效存在问题,就马上被否定,一些好素质、好潜力的人们在不断受挫后被扼杀了。这是对能力认识的一种悲哀。
能力在第二层理解上应认识到它的组成部分,能力一般包含智力创造力和特殊能力。学历仅能证明智力中的一部分,所以过分追逐高学历并不能很好的提高绩效。近期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以后在员工选用方面应倡导两个方向——学历与培训记录同等重要,向培训记录倾斜;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向技能倾斜。这个观点首先肯定了智力是动态的,能力是变化的,学历只能证明过去。所以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加强员工在智力创造力及特殊能力方面的培养及提高,是提升个体绩效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力因素 目 录 能力因素性格因素&动机因素价值观因素&态度因素压力因素&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二, 性格因素
人们常讲: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性格已不仅仅是影响绩效的因素,它更可以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命运。难怪有人将有怎么样的性格就会有怎么样的命运。性格是长期习惯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所以了解员工的性格,根据其性格的优缺点合理安排工作;根据团队性格的特点合理配伍团队构成;根据性格特质选择良好的合作者,这些都会使得个体及组织绩效得到一个较好的发展。
美国有一份健康性格的标准,对我们恐怕会有所启示:
准确和充分的知觉现实;
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
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超然与世的品质和独处的需要;
自主独立与环境与文化的倾向性;
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对周围神秘或高峰的体验;
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倾向;
仅和为数不多的人发生深重的个人友谊;
接受民主价值的倾向;
十分完善的毫无恶意的幽默感;
强烈的审美感;
创造性;
抵制适应社会的现存文化。
三,动机因素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映证明行为的产生是需要诱因的。在组织中的个体的工作动机究竟是什么?如果仅是物质条件那么反倒简单了。动机对人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抢劫犯为了获得利益,他不惜铤而走险、最终琅珰入狱;董存瑞为了革命事业,他不惜舍生取义。所以有些人甚至认为个体绩效=能力 动机,可见动机在个体绩效提高方面的作用。
一个组织的动机实践就是要制定一个良好的激励体系,鼓励什么,倡导什么?就应该围绕所要鼓励和倡导的主题开展工作。在一个组织重要了解每个个体的动机,尤其是工作的动机。现在不少企业都在制定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其实就是要建立一个较为持久的动机支持体系。在制定这个体系中一定要分析员工不同的事业锚,按需激励才会起到较为好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事业锚,自然会使相关的人遇到不同的问题,越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越容易切入问题的实质。所以对动机进行分析才能使激励有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