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叶坪

家乡区县: 江西省瑞金市

叶坪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旧居旧址群,是海内外人士神往的“红色旅游景点”。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叶坪苏维埃大道
叶坪苏维埃大道
江泽民、胡锦涛、杨尚昆、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叶坪视察,对叶坪的历史地位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瑞金市叶坪乡位于江西省赣南东部,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共和国的摇篮,同时又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决策地和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早在1931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此生活、战斗过,并进行了共和国的伟大预演,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景点和神奇故事。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叶坪高看一等、厚爱三分,十分关心叶坪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胡锦涛、江泽民、杨尚昆、李瑞环、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罗干等党和国家领导先后亲临叶坪视察,充分肯定了叶坪的历史地位和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 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对叶坪的发展和进步十分关心,《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兄弟省市新闻媒体经常光临叶坪、宣传叶坪,浙江电视台还在叶坪举办了“长征路上的浙江人”出征仪式大型活动,并专门认护了革命文物。据不完全统计:叶坪每年接待中央机关、国家部委、军队高级将领、兄弟省市等领导及海内外知名人士不少于60人(批);接待其他机关、团体、企业、院校等宾客不少于5万人,国防大学每年均有50名以上将军学员到叶坪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叶坪革命旧居旧址群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苏大旧址

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这里原来是谢氏宗祠,房子距现在已经有将近400年的历史,为支持红军,当地老百姓自愿的把房子让给临时中央政府,作为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当时把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设为主席台,正中挂着一面红旗,
叶坪乡
叶坪乡(3张)
旗上缝着一颗黄五角星和斧头镰刀图案,旗右侧是马克思像,左侧为列宁像。台中央下方红色横幅上写着“工农炮垒”、“民主专政”,主席台两侧贴着一幅对联,上联是“学习过去苏维埃运动的经验”,下联是“建立布尔塞维克的群众工作”,主席台上方悬挂横幅标语是“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当时,在这楼上居住和办公的有毛泽东

、周恩来、朱德、王稼祥、任弼时以及部分工作人员,楼下是群众住房,那时,这些领导人经常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和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关系十分融洽,体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亲。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等职务的毛泽东,发现一楼居住的谢大娘的房间很暗,即使在白天也得点煤油灯才能干活,就指示贺子珍叫来当地的木匠,自己亲自设计,将屋面部分小青瓦换为玻璃瓦,再把楼板锯成天窗,光线通过玻璃瓦照在天窗中,进入了谢大娘的家,谢大娘白天做事再也不用点煤油灯了,在苏区留下了一段佳话。
1933年4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搬迁到沙洲坝镇下肖村,与从上海迁来的中共临时中央分署办公,此后这个房子由当地百姓居住,还住过负责建筑红军烈士纪念塔等纪念建筑物的工作人员。1961年3月4日这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塔座为五角形,塔身为炮弹形。布满塔身的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红军烈士纪念堂
红军烈士纪念堂(2张)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
红军烈士纪念塔于1933年8月1日破土动工,工程刚开始,在中央苏区就掀起了一股自动募捐的热潮。中国工农红军残废院捐大洋二十一元二角九分六厘;直属医院政治部捐大洋八元七角一分;在这些募捐队伍中,瑞金叶坪村的谢益辉老人的故事特别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他已年过花甲,唯一的儿子。参加了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光荣牺牲。家中只有他和老伴两个人,红军烈士塔开始修建后,谢益辉老人将多年积攒下来,准备买棺材的三块大洋也捐了出来。就这样,为了缅怀牺牲的将士,从干部到战士,从军人到农民,他们省吃俭用,在有限的津贴和伙食费里抽出一元、两元、一角、二角,甚至一分二分来支援纪念塔的建造。
1934年2月2日上午8时,苏维埃中央政府在这里隆重地举行红军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中央军委主席朱德走上塔座,介绍了红军从井冈山以来英勇斗争的经过,在几年斗争中被国民党屠杀的五六十万革命群众,以及红军领袖赵博生、黄公略等同志牺牲的情形。朱德最后号召大家要继承先烈遗志,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彻底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为重现历史风貌,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烈士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红军烈士纪念塔已成为红都瑞金的重要标志,更成为后来人对革命烈士寄托无限哀思的地方。每到清明,学生们总要前来祭奠,中央领导到了瑞金,首先就是要向烈士塔敬献花圈,表达对烈士的崇敬。上面,每块石子,都附着烈士的英灵,都记载着苏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私奉献、流血牺牲的动人故事。瑞金沙洲坝的杨荣显老人,有八个儿子,在第五次反“围剿”最为激烈的时候,他毅然响应政府扩红的号召,全部都送去参加了红军,不幸的是,八个儿子没有一个生还,全部战死沙场。当年,为了苏维埃共和国,苏区人民作出了极大的牺牲。那时,赣南苏区人口只有240万,而参加红军的就有33万人,参加赤卫队、洗衣队等支前作战的约60万人,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00余人。其中瑞金全县仅有24万人,而参加红军的就有4.9万,为革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7166人。红军长征后,苏区人民又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很多地方都成了“血洗村”、“无人村”,其惨状,正如国民党在报告中所说,“无不焚烧之居,无不伐之树木,无不杀之鸡犬,无遗留之壮丁,闾阎不见炊烟,田野但闻鬼哭”。
红军烈士纪念塔,是革命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精神之塔,它将永远在我们心目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3]
公略亭

在左上角有一个三角形的亭子,那就是公略亭,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黄公略烈士而建造的。[4]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是毛泽东于1930年夏在行军途中,热情盛赞黄公略的诗文(《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黄公略生于1898年,湖南湘乡人,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和彭德怀共同领导了平江起义,后曾担任红五军第二纵队队长、军委书记和副军长;红五军军长;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红三军军长等职。1931年10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黄公略率领红三军转移途中,在吉安东固遭到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毛泽东听到黄公略牺牲的消息后,非常悲痛,第二天,在兴国莲塘主持了黄公略的追悼大会,高度赞扬了黄公略的一生,并在主席台两侧拟写了这样一幅挽联: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为纪念黄公略,临时中央政府在他牺牲的地方设立了公略县。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叶坪广场建造公略亭。公略亭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钱壮飞设计,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竣工落成。亭为三个角,寓意为黄公略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牺牲的。亭中立了一块三棱锥体的石碑,上刻有黄公略传略。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该亭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1955年按原貌修复,彭德怀亲自题写了“公略亭”三字,以示纪念,这三个字依然在纪念馆中保存。现在“公略亭”三字,是模仿“红军烈士纪念塔”的字体而制作的。1961年3月4日,公略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生堡

在右上角有一个四方形的堡垒,那个就是博生堡,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赵博生烈士而建造的。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梁柏台负责工程指导,钱壮飞设计。1933年8月1日动工,1934年1月31日建成。整个堡由青砖砌成,呈四方形,其寓意为赵博生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牺牲的。
赵博生生于1897年,河北省黄骅县人,1917年保定军校毕业后,曾任西北军特种兵旅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等职。1931年春,蒋介石为消灭异己部队和“围剿”红军,把26路军调到苏区。在此期间,赵博生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帮助,决心跟共产党走,10月秘密加入共产党,12月14日,赵博生和董振堂、季振同等率领26路军17000余人在宁都起义,集体加入红军。起义部队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赵博生任军团参谋长兼红十四军军长。在以后的革命战争中,赵博生忠于党、忠于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1933年1月8日,赵博生率军进行江西南城县黄狮渡阻击战,在险恶的环境中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我军取得胜利,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战斗中,赵博生亲临前线指挥冲锋,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36岁。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长征后,该堡被国民党反动派拆毁,堡内的《纪念赵博生同志》碑刻被当地群众秘密抢救回家保存下来,现珍藏在我馆。博生堡于1955年按原貌重建。朱德亲自题写了“博生堡”三字,嵌于堡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也重新拟写了纪念赵博生烈士碑文,立在堡内,博生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
5风土人情
编辑

交通

叶坪距市区仅3公里,东邻福建长汀,是入闽主要通道,境内交通便利。厦蓉高速过境,瑞金东高速出入口设立在叶坪乡的云集;206、319国道、赣龙铁路穿境而过;昆厦高速公路已经动工。乡村公路遍布30个行政村,其中26个行政村是水泥公路。
通讯
叶坪乡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30个村有卫星电视接收站;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境内每个角落;网络逐渐下乡。
水电
叶坪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水产2.1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量约96万立方米,绵江河、古城河四季不干,无污染、水质好。叶坪乡主要水系有龙山、陈石、东华三大灌区灌溉万顷良田,3.5万伏高压输电线网布叶坪乡全境。
文化教育

农村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叶坪乡电视普及率达到100%,有线电视安装户数达到1.4万户,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叶坪乡现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6所,在校学生8213人,教学仪器设备比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
7资源条件
编辑

颩喥(2015-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