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的骆马湖,水域辽阔,沿岸水草丛生、天然饵料丰富,属典型的水草型湖泊。湖内繁殖着众多鱼类,其中数银鱼最负盛名。
银鱼为名贵水产。相传鬼谷子王禅在马陵山上炼就可使人吃了有拔山盖世之力的仙丹后,甚感这药渣子有灵性,就把它投进骆马湖。谁知这些药渣子在炉中历经十年冶炼,灵性已通,在水中变成药渣状的玲珑鱼类。王禅观之大喜,遂命名“脍残鱼”。这种奇生珍品晶莹似玉,时人食之,都觉肉质鲜美,皆认定为:“天赐大补良药,盖世美味佳肴。”在当时就将其定为贡品。
银鱼属鲱形目,银鱼科,因形似玉簪、细嫩透明,洁白如银而得名。
湖区主产4种银鱼:大银鱼、前颌间银鱼、太湖新银鱼及长江银鱼。常说的及常见的银鱼主要指太湖新银鱼,原称太湖短吻银鱼,体长约7厘米,俗称小银鱼,古称灰残鱼、白小。大银鱼,俗称面鱼,体长17厘米左右,古称残鱼。
银鱼适宜大、中型湖泊,大银鱼尤宜生长在有大量浮游生物的水中。根据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水性湖泊——骆马湖规模化养殖及生态渔业研究》一书论证,骆马湖适应轮虫、无节幼体和大型枝角类、桡足类水生动植物生长,这就为银鱼的繁衍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生态环境。
大银鱼产卵季节在每年阳历12月底至次年初,属冬季产卵类一年生的小型鱼类。当年卵出,即达到性成熟,并于产卵后死去。寡齿新银鱼产卵期在4月中旬。银鱼繁殖力强,喜阴雨,6至7月生长较快,此时的银鱼一般体长在5公分左右。长到7公分以上规格就达到出口创汇标准,其价格高出普通鱼类10倍以上,故有水中白银之称。
骆马湖银鱼捕捞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过去湖区渔民一般不懂捕捞银鱼技术,也没有专门的捕捞渔具,只能进行少量的捕捞。1973年后,引进山东微山湖和洪泽湖渔船来骆马湖捕捞,故1974年和1975年捕捞产量均达125吨。银鱼为100%的补充群体,无剩余群体,其资源丰歉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由于捕捞过度,1976年降至65吨。且因银鱼能出口,喜吃银鱼人增多,市场紧俏。湖区渔民亦学会捕捞并购置了渔具,甚至在银鱼产卵期和幼苗期也偷捕滥捞,以至银鱼枯竭。1989年、1990年银鱼产量仅为3-5吨。如此反复变动不稳定的银鱼资源状况,引起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和江苏省骆马湖渔业生产管理委员会的重视,经研究规定,6月份和11月份视渔汛情况允许开捕2次,每次5天时间,其余时间为银鱼禁捕期。其次建立万亩银鱼资源繁保区,每年冬季搞大银鱼人工授精500-1000万粒投放湖区,改用大捕捞网目,使银鱼产量又有了显著回升,1991年和1994年银鱼产量均达200吨以上,自1986年以来,骆马湖计捕捞银鱼累计达1600吨左右,平均年产量在100吨以上。
银鱼营养丰富,但是,干鲜品悬殊很大,鲜品蛋白质含量82%,脂肪03%,碳水化合物14%,干品蛋白质含量72%,脂肪013%,碳水化合物05%,还富含钙、磷、铁等无机盐及VB1、V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份。随着加工技术发展,银鱼冷冻小包装已取代干品,因干品多加入明矾、菜油晒制而成,色、香、味均无法与鲜品相比。
银鱼的食法很多,不论鲜鱼和鱼干都易配菜。银条儿和绿色蔬菜相衬,清清白白;与红辣椒、红苋菜熟炒红白相间;银鱼炒鸡蛋金银相配;银鱼拌粉丝银条银线;银鱼鸡蛋羹色彩艳丽,汁浓味鲜。鲜银鱼肉质细嫩,易熟易烹调。家常菜有芙蓉银鱼、香酥银鱼、蔬菜银鱼、银环汤、银鱼煎饼、鱼肉馄饨等吃法。由于银鱼骨软、无刺、无腥味、入口即化,老幼皆宜。从古至今,人们赞口不绝,杜甫、梅尧臣等文人墨客都有赞美银鱼的不朽之作。杜甫诗“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对银鱼规格描绘准确。陆游诗“庭厨供白小”,“羹釜帝鳞烹白小”,可想陆翁对银鱼的喜爱。北宋张子野诗“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把银鱼与鲈鱼比美。梅尧臣咏银鱼干“干若会稽笋,色比荆州银,熟宜煨粟火,饮助拥炉人”,诗人把干银鱼同浙江的竹笋、湖北的栗子作比。南宋杨万里咏鱼干“初疑拓茧雪争鲜,又恐杨花糁作毡,却是剪银成此叶,如何入口软于棉?”明朝诗人王叔南有“冰尽溪浪绿,银鱼上急湍。鲜浮白玉盘,未须探内穴”,给银鱼很高的评价。
银鱼还有药用价值,据《食物本草》记载,此鱼具有“利尿、润肺、止咳”等功能,是体虚、水肿和肺结核患者的食疗佳品。
银鱼是骆马湖鱼类中纤细含羞的清丽少女,它婀娜多姿,小巧可爱。除两只黑珍珠似的明眸外,通体透明,看不到骨头和内脏。它游于水中,与水一色,有时近在眼前,却隐身似的不可见。出水后,洁白晶莹,加工制成银鱼干恰似银色,色如琼脂,多年来,银鱼一直享誉国内外市场。国际市场由原来的日本逐步扩大到亚洲各地及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在国内,银鱼是各大宾馆宴席上的名菜。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