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桑园窑址

家乡区县: 渭南市富平县

唐桑园窑址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宫里镇桥北村桑园(三园)堡西50米。唐桑园砖瓦和青陶艺术建筑构件窑址(简称桑园窑址)。桑园窑烧制历史史料无载,1982年春,当地村民取土时发现,据出土文物形制,尺寸及致理和窑址的较大规模等显示出为当时唐代官窑。推算始建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为唐中宗李显建筑定陵时,即唐睿宗景云元年,至唐乾符元年(874年)唐懿宗李凗建造简陵止。但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唐德宗对唐八陵进行重修。据《陕西省志·公路志》载:“时东西驿道畅通,省祭陵时节宫庭车水马龙。”且桥陵出土的莲瓣瓦当和此窑址出土的莲瓣瓦档纹饰、直径等相同,可见重修八陵时的建筑均在该窑址烧制等。

该窑址首次进入学术界视野是《富平县宫里发现唐代砖瓦窑遗址》一文的介绍,该文刊登在《考古与文物》1994年04期上。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又对该窑址进行了调查和局部发掘,其中的一组两座窑炉出土了鸱吻、兽面脊头瓦等唐代高等级建材。考古人员认识到这片窑群应与唐定陵及其陪葬墓的营建相关,属于官窑。2006年桑园唐代砖瓦窑址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在唐陵大遗址保护考古项目的定陵陵园大规模勘探中,对该窑群也进行了详细的考古勘探。探明在定陵西南侧0.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十三组共495座唐代砖瓦窑,每组窑群多者40~50座,少者数座,除个别为平面曲尺状分布外,大多呈两两相对、南北方向延续的布局,相对的两排窑间为长条形的操作通道。
十三组窑的主操作通道为一条南北向长条形的壕沟,宽近4米,完整长度根据勘探判断在70米到300米。通道东西两侧为相对分布的窑炉,即文献记载的“穿掘为窑”。窑门外有堆放的草木灰或原本堆放草木灰的浅坑。
窑炉皆为马蹄形半倒烟式馒头窑,已发掘的窑炉可分成两类:一类形制较大,大部分保存有窑壁及其以下部分,顶部均不存,窑床长、宽皆3米多,床后壁下部有五个吸烟孔;另一类形制较小,保存基本完整,窑顶尚存,窑床长、宽2.5米左右,后壁底部有三个吸烟孔。前者窑室内堆积出土了大量带泥坯的砖,据此分析,其建筑系从地面开挖大坑,然后向四周扩挖成窑室、火膛等,并向后部掏挖出烟囱。烧前应从顶部装窑,以泥砖坯砌出窑顶。这些带有烧结泥坯的长方砖,系顶部砌砖。形制较小的窑炉,完全是从操作通道两壁掏挖而成,装窑和出窑都从窑门进出。两类窑的窑壁上都留有扩挖或掏挖的工具印痕迹。

出土遗物以砖为主,有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三种。正方形的砖边长36厘米,厚6厘米,有连花纹和素面两种,数量较少,各单位均有发现。长方形的砖宽16厘米、长36厘米、厚8厘米,表面有绳纹或手印纹,各单位均有发现。梯形的砖宽16~17厘米、长36厘米、厚8厘米,该类型的砖小端均烧结成釉质,平面附着有烧结的粘接泥皮,系窑顶砌砖。
瓦有少量出土,外素面,内布纹,均残破。各单位均有出土,尤其在窑床上者为多。

UNHK(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