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市,建县于汉元鼎六年(前111),县东北有高峡山。位于广东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东经112°11′~112°50′、北纬22°47′~23°26′,属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肇庆市经济发展中心区。东邻三水区,南与高明区、新兴县接壤,西连云浮、德庆,北接广宁、四会县。西江黄金水道、三茂铁路、国道324线以及广肇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高要市东西最宽67公里,南北最长74公里。耕地面积65万亩,约占30%,山地面积157.5万亩,约占60%,水系面积占10%。
高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高要先置县,后升格为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县,使高要升格为郡、州、府的行政中心,这是高要成为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政治中心的开始。高要建县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前110)设立高要盐官,为岭南仅有的两处盐官之一,珠江口内外的盐均通过高要北运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中原所产的丝绸通过高要到达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陆上的延伸。著名的端砚问世于唐代,成为高要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宋代是高要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时期。中原居民的南迁推动了高要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高要的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发展。高要华侨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澳大利亚为最多。
据《水经注》:有“高要峡口”而得名。曾是广州都督府、两广总督府驻地,址在今肇庆市端州区。1988年将县城迁往西江南岸,1993年9月撤县设市。
高要古为百越之地,高要县署设在羚羊峡口(现端州区),因羚羊峡有居高扼要之势而取名“高要”。高要地理位置独特,史称“当西南之要冲,扼两广之咽喉”,是岭南传播古代中原文化的重要通道,亦为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遗留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古迹,是肇庆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密不可分的重要组成部分。
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高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初创了古老的史前文化。
高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高要先置县,后升格为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县,使高要升格为郡、州、府的行政中心,这是高要成为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政治中心的开始,奠定了千年名郡的基础。政治上的不断加强和稳定,为南迁移民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条件。中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大量输入,促进了高要的经济发展。高要建县第二年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设立高要盐官,为岭南仅有的两处盐官之一,珠江口内外的盐均通过高要北运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中原所产的丝绸通过高要到达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在陆上的延伸。著名的端砚问世于唐代,成为高要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秦前,肇庆属百越地。
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庆部分地域属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会县,辖区包括四会、广宁、怀集等市县的全部或部分,隶南海郡。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3]。
西汉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汉武帝在高要设盐官,是全国36个盐官之一。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晋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护府,管理西江流域原住民族事务。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地域内置8县,四会县隶属南海郡;广信、谢沐、高要、封阳、端溪5县隶属苍梧郡;高凉县、临允县隶合浦郡;统属交州。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三国·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建置沿东汉,大部分属广州,少部分属交州。时北部(现怀集县一带)属荆州临贺郡。
东晋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县,分隶4郡,统属广州。四会县、怀化县隶南海郡;广信县、高要县隶苍梧郡,统属广州;
南北朝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为郡,并把广州都督府设在高要,统辖岭南13州。陈霸先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期间,在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积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陈朝。陈时广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479年),设置高要、广信、封兴、武化等郡分隶南海、苍梧、晋康、新宁、绥建、宋隆(原宋熙)、临庆7郡,分属广州、湘州。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九月,升高要县为高要郡,并置广州都督府于高要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4-5]。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端州为信安郡。高要、端溪、乐城、平兴、新兴、博林、铜陵7县隶信安郡(治高要);统属连州[2]。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设20县,分隶7州:四会、怀集、化蒙、洊安4县隶广州;端溪、晋康、悦城、都城4县隶康州;泷水、开阳、镇南、建水4县隶泷州;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新兴县、永顺县隶新州;封川县、开建县隶封州;富林县、铜陵县隶勤州。南汉乾和十五年(公元957年),高要县、平兴县隶端州。
宋代是高要大规模开发的重要时期。北方的战乱带来了大量移民南迁,人口的迅速增加,使西江一带土地得以大量垦殖,兴筑堤围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村落的建设,高要县被朝廷定为望县。绍圣三年(1096年),宋神宗赵顼之子赵佶被封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年),赵佶继位登基,即宋徽宗。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高要县、四会县隶兴庆军,统属广南东路。重和元年(1118年)10月,宋徽宗改“兴庆府”为“肇庆府”,赐御书“肇庆府”横额,肇庆之名自此而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