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126文化创意园的前身是原126电子九所的老厂区,关于电子九所,它的全称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在国家大三线时期,1967年由北京11所、14所内迁到四川绵阳建成,主要从事磁性功能材料与特种器件的研制、开发、中试生产以及应用磁学基础研究,是我国磁学领域最大的综合性应用磁学研究机构。现隶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主要生产厂区已经搬迁至高新区。
如果你还搞不清楚它是做什么的,给你看个东西你就明白了:一块磁铁!至今在老厂废弃的大楼里你仍可找到不少被时代淘汰的产品,比如说当年很流行的磁胆保温水杯,磁性保健腰带。
电子九所为什么又叫做126?其实九所先后经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126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四〇九研究所,第四机械工业部1409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第九研究所的变迁,现在对外成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对内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所。 老绵阳更习惯最初在126部队驻扎时对这个特定区域的称呼,这个称谓一支延续至今。
随着历史的变迁,九所和当时大多数军工企业一样,顺应时代进入市场机制,依靠“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 ”政策方针,企业性质由军转民过度,竭力打造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业和产品。随着绵阳科技城的发展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生产厂区逐渐搬迁至高新区的产业园。生活家属区仍保留不变。
126厂区的搬迁,留下了的却是一个草木苍翠,小路蜿蜒,齐鸟亮吟,老式红砖房此起彼伏以及各种具有时代印记的生产设备,管道以及各种旧物的森林公园。
厂区围墙外则是农宅错落,炊烟四起,大片农田环绕。夕阳西下,金光洒满树林和田野,电线杆上的大喇叭萦绕着那些90年代粤语老歌,试问,在绵阳城区这样的地方不是世外桃源吗?
绵阳不能再错过这个地方了,于是这帮为梦想而生的人站了出来。
126园区的倡导者杨东,一个沉迷绘画和艺术,曾留学德国的年轻人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执着的要将这个地方变成绵阳人的精神和思想。他在这个城市总是做着和别人不同的事情。科委立交桥哪家叫做“彩舍”的设计酒店就是他和朋友想为绵阳表达的声音。
有了倡导者,那些平日散落在这个城市,游走在其他城市的,那些不愿妥协,追求梦想的人跟着浮出水面。小雅书房,琉璃时光,唐可文化,学达摄影,还有致力于传播派对和电子音乐的上下酒吧以及各种琴房,画廊,陶艺馆和披萨店的资深爱好者和玩家等等。
126创意园区目前进驻的有图书馆,餐厅,酒吧,琴房,花园草坪婚礼庆典,摄影工作室,陶艺馆等等十几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