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有100年的办学历史,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校面积1625亩,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1.8亿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1个;藏书202.31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期刊1800种。现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101人、副教授329人,博士88人、硕士611人)。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全日制学生22104人、成教学生9145人,来自16个省(市、区)。现有19个二级学院、2个公共教学部,4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学校坚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树立“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办学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于2006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正在实施《嘉应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和《嘉应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争取在建校100周年前后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在同类型院校中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大学。
历史沿革
嘉应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有100年的办学历史,因梅州在清朝时称为嘉应州,并于1913~1927年期间兴办了广东第一所地方大学---嘉应大学,学校故名嘉应学院。
学校于1998年获批准招收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阿根廷、印尼、泰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的留学生百余人来校学习。
2003年4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嘉应学院,成为嘉应学院二级学院,更名为嘉应学院医学院。
2006年12月嘉应学院以同层次同类型院校中最好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目前正在实施《嘉应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和《嘉应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争取在建校100周年前后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在全省有一定地位,在同类型院校中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综合性大学。
2007年学校又在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下,挂牌成立了“一院两基地”,即梅州市客家研究院和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客家文化研究基地,此举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人文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并努力为弘扬客家文化、打造“世界客都”、建设文化梅州、繁荣广东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办学条件
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师范教育、网络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21791人、成教学生11943人,来自17个省(市、区),现有19个二级学院(校本部16个、医学院、师范学院)、4个教学部,48个本科专业及2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办学基础设施建设、教学基本建设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德育工作,强化各项管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在同层次院校中居于前列。嘉应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海内外乡贤为学院累计捐资7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
嘉应学院面积1625亩,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1.8亿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1个学;藏书200.21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期刊1800种。[1]开通了中国期刊网镜像站点;新建了一批学生公寓,现有30多栋学生宿舍;校园网现已覆盖了整个校园。嘉应学院经过深化教育改革和学科调整,院系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学科构成能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80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7600多人。
学校设江北校区、江南校区、梅州师范分院校区和医学院校区。四个校区均在市区范围内,交通十分便利,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茵,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文明校园”,被梅州市园林绿化委员会评为“花园式校园”称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是理想的求学修身之地。
学校还得到了众多海内外乡贤的关怀和支持。海内外乡贤捐建楼宇,捐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育基金和多项奖教奖学金,谱写了一曲内外合办、共建大学的动人乐章。学校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嘉应学院已有98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学校正在实施“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各项事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向成熟本科院校稳步迈进。该校师生员工信心百倍,力争在建校100周年前(2013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在中国有一定影响,在广东省有一定地位,在同类型院校中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多科性大学——嘉应大学。医学院前身为广东省梅州市卫生学校。
院系设置
学校本部现有16个二级学院(电信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政法学院、地理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和医学院2个二级学院、4个教学部、24个研究所,开设40个本科专业,30多个专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98人、副教授329人,博士85人、硕士588人)。聘请丘成桐、韩素音、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
同时还充分利用侨乡、文化之乡的优势,聘请了14位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十个国家的外籍教师,同时还聘请了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美国华人协会会长潘毓刚,原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院士,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著名作家韩素音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
教学建设
嘉应学院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每年都在96%以上。为了有效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嘉应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和就业推荐模式,创造性地建立了定向人才培养基地,为众多学生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2003年以来,与中共梅州市委组织部联合实施“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至今已举办了5期“梅州市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每年从全日制本科三年级优秀学生中选拔60名培养对象,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为梅州市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选调生,充实基层党政机关干部队伍。2004年至今,又与香港盛家商业机构、深圳恒波集团、中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梅州市市政建设集团公司、广东移动梅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梅州分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举办了各类“定向人才培训班”,并发展为“梅州市经济管理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学正在筹备实施“梅州市普教系统战略后备人才”培养工程,目的是要为梅州市普教系统培养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战略后备人才。
嘉应学院始终着力于建设优良校风,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奖励机制营造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可喜成绩。2003年以来,学生在各类科技文化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4个共70多人次,省部级奖励127个共300多人次;先后共有200多人考取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竞技体育获得国家级竞赛奖18项,省级竞赛奖112项。
学校先后四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中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被中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文明校园”;连续3年获得广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先后三次获得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教育厅、共青团广东省委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还得到了众多海内外乡贤的关怀和支持。海内外乡贤捐建楼宇,捐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育基金和多项奖教奖学金,谱写了一曲内外合办、共建大学的动人乐章。学校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与港、澳、台地区和国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现任校长
邱国锋,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广东五华县人,硕士,地理学教授。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嘉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嘉应学院学报主编,兼任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梅州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 、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直接负责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审计、学报工作。
1986年6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1986年7月以来一直在嘉应学院地理系任教,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从1988年10月起先后担任地理系书记、地理系主任、嘉应大学副校长等职务,2001年12月起任嘉应学院副校长,2009年12月起任嘉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从事学科研究领域主要为人文地理及区域经济地理。主持研究《山区旅游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等5项省级课题,在《地理科学》等权威或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等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梅州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4部,参编出版教材、丛书有《中国经济地理》等10多部,主持或参与省级课程6项,主持市厅级课程10多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