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外形为一土丘,世人俗称“丘底疙塔”。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尧县境内宣务山南段(即尧山)东山坡上有一棺形石室,有人曾误以为是宋代包公的棺材,其实不然,此乃隋代高僧彦琮之墓。
彦琮(557—610年),赵郡柏仁人,俗姓李。少时天资聪慧,12岁能诵《法华经》。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隋时已为兴盛。琮14岁入晋阳(今太原),与卢思道、元行恭等建斋房,讲“大智度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琮奉诏入长安,住兴善寺,掌翻译事,并与陆彦师、薛道衡等人创著《内典文全集》。隋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命其撰写《众经目录》,勘定了当时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隋大业二年(606年)批阅了《昆仑书》,修撰了《天竺记》,论定了翻译外籍的楷模,为沟通当时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彦琮卒于隋大业六年(610年)七月二十四日,享年54岁,归葬故里宣务山。其墓于山之东坡就山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长5.2米,头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有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宽0.75米。棺之左侧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 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此棺基本完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