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瞥,千唐志斋

家乡区县: 洛阳市洛宁县

千唐志斋
千唐志斋位于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是辛亥革命元老、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张钫先生所建,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张钫先生酷爱金石字画,并广泛征集,在故宅花园“蛰庐”内建斋收藏,由王广庆命名、章炳麟题额为“千唐志斋”。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内容涉及皇亲国戚、相国太尉、郡王太守、尉丞参曹,以至处士墨客、佛僧道士、宫娥彩女等各阶层人物,为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有证史、补史、纠史的作用,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1997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3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1简介
地理位置
在九朝古都洛阳以西45公里处,有一个风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县城西的铁门镇。这
里西扼崤岭,东控函谷,已有千年历史,被章太炎誉为“当关洛孔道”。这里青龙、凤凰两山对峙,一肪涧水潺潺东流,素有洛阳西大门之称。
我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便位于铁门镇的西北隅。这里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字伯英)先生的家乡。
名字由来
二十年代初,张钫先生隐居铁门,营园林广及百亩,蔚为壮观。康有为游陕过豫,被张钫邀至园中,谈书论画,赋诗抒怀,题名“蛰庐”。
千唐志斋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园林“蛰庐”的一部分,为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其中尤以唐志最为丰富,多达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为之题额《千唐志斋》,并在尾部缀有跋语:“新安张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斋,属章炳麟书之。”斋名由来,盖缘于此。
2建筑风格
铁门最吸引游人之处当推"蛰庐"它是原国民革命军将领、前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张钫先生的私人花
园。而"蛰庐"最有魅力的地方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唐志斋。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砖窑的建筑,原藏石1578件,现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228件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斋"。张钫先生生前酷爱金石书画,在他有生之年,将流散于洛阳地区民间的志石多方罗致,送达故里铁门,在自家花园"蛰庐"西侧专辟一隅,镶嵌储存。中国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为斋室题额。
3藏品概述
碑刻
千唐志斋收藏的碑刻,多为历代名家遗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书的行草条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对联,元代赵孟頫的楷书碑文,明代董其昌所书横披,清代"神笔"王铎及刘镛、邵瑛、韩东篱、郑板桥等人的墨迹。此外还有由蒋介石(字中正)撰文、贺耀祖(又名贵严)隶书,有国民党43名省级党政军官员署名为张母祝寿的《张母王太夫人寿序》。 由于千唐志斋所收的墓志,主要为唐代碑刻,故有人称其为"石刻唐史",同时我们也可从中窥见中华书法演变的轨迹。
竹画
千唐志斋里保存着郑板桥(名燮,字克柔)作的4幅《题竹》诗画,这四幅画不仅画出了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而且画出了阴晴雨雪四种天气。巧妙的构思,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5发展历程
穿过绿幽幽的柳荫道,推开厚重的大门,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私家园林便展现在面前。那墓志石刻,依稀可辨当年文人儒将之气度;那青砖灰瓦,更呈现着昔日的端庄文雅。这就是被誉为豫西名园的张家花园——蛰庐。 千唐志斋就是花园的一部分。1936年花园的主人张钫在园中辟地建斋,将收集而来的墓志镶嵌于此,章太炎题额“千唐志斋”。
6志石收藏
背景
洛阳地处中原,古来为文人荟萃之地。此邙山雄浑逶迤,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帝王将相、富户巨贾,皆迷信北邙为风水宝地,多葬于邙山下,故民间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上少闲土,说是洛阳人旧墓”、“北邙无卧牛之地”,成为我国最为集中浩大的墓葬区。随着清末以来的盗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于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张钫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规模搜集,几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为我们国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贵的国宝。
墓志铭是一块刻满文字的正方形青石,这块薄薄的石片记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经历、配偶子嗣、卒葬时地,然后埋在死者坟墓里边。一个人漫长而辉煌的一生,一个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浓缩成一块透明的胶片,展示在这里。曾经指点过江山的人,曾经使历史发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经摇笔生珠的文人,曾经身首异处的武士,或吃斋念佛的和尚,或云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种形式,走进了时光的隧道,千唐志斋是他们最终的归宿。
藏品概况
千唐志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贞观年起,到后唐的天复、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自相国太尉至刺史太守,处士名流,宫娥才女,百姓杂家,无所不包。这些墓志记载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唐书,又可以称得上唐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
墓志图片
库,故又素有“唐代书法演变史”、“唐散文大观”之称。
收藏
这些志石都是张钫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洛阳一带搜集而来的。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是人文荟萃之地。城北邙山,东西绵延百余公里,雄浑遥远,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历代达官贵人,富户巨贾,皆迷信邙山为风水宝地,甚至远在江南塞北的人,临终还嘱其后人,不远千里,还葬北邙。所以民间流传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以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见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这些富豪的墓葬,诱致了盗墓之风的盛行,盗墓者重于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则乏人问津,多散失民间。清末修陇海铁路取线邙山脚下,掘出的志石被弃置于民间田舍。张钫看到后,广为搜求,辟地建斋,妥为保存,因其事先曾与于右任达成协议,魏志归于而唐志属张,遂使千唐志斋成为全国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意义
千唐志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贞观,历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则天的改元、安禄山的僭号,无不尽备。志主身份有位极人臣的相国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贵戚,雄踞一方的藩镇大吏,职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职微的尉墨参曹;也有悠游园林的处士名流,昧悟参禅的寺观洞主,以及被深锁内宫、凄凉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贯的宫娥彩女。这些墓志记载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会活动,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书看待,这些文字为我们研究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珍贵资料,起着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说千唐志斋是一部石刻唐书,是这些志石上记载了唐代三百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实,这些史实的详细情况已被历史的风烟所湮没,仅有的史籍仅述其大概,对于历史的记述,史书是竖向的,粗略的,而墓志铭对这些事实的记述则是横向的、详细的。这些唐人穿越千余年时光的隧道,再现于我们面前,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与我们智慧的祖先对话,使我们以史为鉴,感悟过去,启迪未来。所以说,千唐志斋又是一部百科全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对唐代农民起义的记述,这方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崔玄籍墓志记载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女英雄陈硕真为首的反对酷吏、豪强压迫的农民起义;这方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裴镐墓志则记载了当年在永嘉郡(今浙江温州)发生的“海盗”起义事件;这方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嗣曹王李皋墓志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陈皆墓志都记载了他们参与镇压袁晁起义的情况,这些记载都为史籍提供了难得的佐证,对我们了解唐中期以后农民起义活动的范围、规模以及被镇压的情况大有裨助。在五号室崔玄籍墓志左上方的这方墓志主人为高玄,高玄为辽东三韩人(即南韩人),其祖父曾为平壤刺史,后其随泉南生来唐,并入仕,卒葬洛阳北邙,这方墓志对于了解唐代的外交及用人制度非常有趣,各位不妨仔细一看。
对书法有兴趣的朋友从这些琳琅满目的志石上可以尽情享受唐人精美的书法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有许多美好的艺术不复再现了,后人对这些流逝的东西不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比如书法艺术,我们仅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构,但许多发展过程中的东西看不到了。今天,这些唐代墓志铭的书法艺术使我们耳目一新,“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种传之后世的书法艺术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这里展示的书法艺术使我们看到了唐代书艺演变之全过程,她不仅可
墓志上的艺术
以打破许多人们对唐代书法的认知习惯,还可以提出许多新的命题,让我们来认识唐人书法、唐代文化。此外,在专贮书法绘画石刻的第十五号窑洞内,还可以见到宋米芾所书对联,明清之际神笔王铎所书的大幅中轴,清代王弘撰、刘墉、陈鸿寿、邵瑛、韩东篱等人所书的屏扇、对联,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传贤所书的对联、单条石刻等。在十一号窑室内还嵌有明代董其昌所书《典论论文》长卷,还有由蒋中正撰文、贺耀组隶书和国民党众多高级官员和社会贤达具名为张钫母亲庆祝七十寿辰的长篇寿序石刻。其他如元赵孟书丹的宣武将军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弥足珍贵。[2]
至于绘画方面,虽为数不多,但皆为稀有佳构。第十一室嵌有汉代线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汉武帝梦景浮雕,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单条竹画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绪皇帝引见官王纯谦指画兰草等,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所作“风雨阴晴”竹画,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们站在石刻前,仿佛感受到凤尾森森,疏影横斜的拂面清爽,顿然领受到名家圣手的无穷魅力。
7匾额楹联
“蛰庐”的匾额及“听香读画之室”的楹联均为康有为游陕过豫宿铁门时题写,而室橱横额则为金石家罗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的关百益所题;千唐志斋门廊联为清翰林学士宋伯鲁书写,相对东廊门植联为张人杰所书。这些题字莫不神采飞扬,风格卓异,与斋内藏志书艺交相辉映,引人入胜。

赤司(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