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番禺

家乡区县: 广州市番禺区


番禺四周江环水绕,境内河网纵横,过去水路交通虽然发达,陆路交通却十分落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累计投资50多亿元建设公路、桥梁、港口。现在,番禺的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连接境内外的大型公路桥梁7座,成为沟通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和连接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莲花山港和南沙港每日来往香港的客轮九进九出,航程一个多小时。南沙港是天然良港,已兴建1个万吨级码头和两个2.5万吨级综合货运码头。新建的番禺大桥,于1998年9月通车,陆路交通更方便顺畅。20多年来交通建设,使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番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逐步显现出来。

【地理位置】 番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网带,在北纬22°26′至23°05′、东经113°14′至113°42′之间。东临狮子洋,与东莞市隔洋相望;西及西南以陈村水道和洪奇沥为界,与南海市、顺德市、中山市相邻;北隔沥(音教)水道,与广州市海珠区相接;南滨珠江出海口。区人民政府设在市桥镇。

【建置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南海郡,番禺为南海郡属下首县,并为南海郡治所在地。2000多年前,番禺就是重要的港市,《史记·货殖列传》曾称“番禺亦其一都会也”,列为全国九大都会之一。原来县境范围很广,从汉至清,先后直接或间接划出今珠江三角洲主要县市和香港、澳门地区。历史上番禺大都为地方一、二、三级政权所在地,境处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代至民国前期,番禺和南海分东西两半管治广州。1921年广州正式建市,番禺县署于1933年迁至新造,1945年复迁至市桥。1958年1月,划禺东、禺北为广州市郊区。同年12月,番禺与顺德合并为番顺县,半年后,恢复两县建置,并将中山县属大岗、万顷沙、南沙、黄阁等地划属番禺。1992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市政府仍设市桥镇。2000年5月2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同意广东省撤销番禺市和花都市设立广州市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批复。7月10日,番禺撤市设区挂牌仪式在行政办公大楼举行。从此,番禺成为广州市辖的一个行政区。

【行政区划】 2000年,番禺区辖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及20个镇,共305个村民委员会,81个居民委员会。20个镇为市桥、石基、沙湾、钟村、大石、南村、新造、化龙、石楼、莲花山、榄核、灵山、大岗、潭洲、东涌、鱼窝头、黄阁、横沥、万顷沙、新垦。

【气候概况】 番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南濒浩瀚的南海,气温受偏南季候风影响,调节和削弱了夏暑与冬寒,并使全年雨水较集中于夏季。夏季长,并不酷热;冬季短,并不严寒;春季升温早,三四月已可穿单衣;秋季降温迟,中秋后才渐有凉意。年平均气温为21.8℃,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仍达13.3℃,而7月份平均气温为29℃,年无霜期长达346天。番禺年平均降水量为165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由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人  口】 2000年全区总人口926542人,比上年增加15629人,增长1.7%。全市的人口密度为705人/平方公里。在总人口在,农业人口551524人,占59.5%;非农业人口和未落常住户人口共375018人,占40.5%。据调查统计,在农村的从业人员436460人中,从事农业生产的171629人,占39.3%;离开农业转到第二、三产业的共164831人,占60.7%。全年出生10483人,人口出生率11.38‰;死亡4778人,死亡率5.18‰;全年净增5705人,净增率6.19‰。

wm2393QA5JVZ(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