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江西辣在萍乡。萍乡人爱吃辣椒,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闻名。萍乡菜不同于江西菜,类似于湘菜的香辣为主,却没有湘菜味重油厚。爱吃湘菜的人都明白湘菜就是农家菜为主打,菜式都是家常小炒,味道油、重、辣。但是萍乡菜相比就更加香辣,以汤鲜油少、香、辣、爽口、薰腊独特著称,萍乡菜是结合赣湘风味,吃在口里虽辣,但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中文名萍乡特色菜
来 源孔子家语
主 料五花肉或者瘦肉和少量带皮肥肉
调 料红辣椒适量
1萍乡特色菜的来源编辑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饴。昭王派人向孔子求教,孔子说:这是吉祥的象征啊!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它。从此,这块扼吴头楚尾的土地便命名为萍实之乡------萍乡。
萍乡素有“吴楚咽喉”之称,位于湘赣交界之地,是镶嵌在赣西土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萍乡菜作为赣菜中一个重要流派之一,萍乡菜特色:辣、乡土风味、薰腊独特;讲究原汁原味、口味清鲜、醇浓并重。萍乡菜已经成为赣菜中一支夺目的奇葩。
萍乡有悠久的历史,远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萍乡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格。据专家考证,萍乡人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好客、注重排场,从西周起就形成了饮馔礼乐制度。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宴,而且都很在讲究。如萍乡地方传统筵宴中的十大碗、三个头。即为:海参、鱼肚、大虾。“三个头”的上菜程序,是在每办一次红、白喜事,将“三个头”为三餐,喜事吉日前一天为临喜之餐(起媒、打席、欠寿、封殡)席上用一个头菜,喜事吉日之餐(结婚、于归、庆寿、发引)席上又用一个头菜,喜事后一天陪食之餐,席上又用另一个头菜形成萍乡独特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由于萍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宴席名目丰富,如婚宴、寿宴、乔迁宴、状元宴、丧宴、满月酒、三朝酒等等
酒席菜肴
如“义龙吐珠”,即采用萍乡筵宴中流传广泛称之为萍肚的以肉皮发制而成原料,通过刀工与味型的处理,以萍乡闻名遐迩的“义龙洞”命名,使该道菜通过厨师的加工、烹调,形成一款地道的萍乡筵宴中的头菜。
“凤池莲瑞”,源自宋代萍乡知县郑强开凿凤凰池、种莲花为民祈福之典故。凤凰池,现址为萍乡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政府办公院内,有两口池塘,传说是凤凰的眼睛。厨师根据此寓意,取乳鸽、白莲加佐料煨制而成,是萍乡筵宴中的一道二汤菜。
“独占鳌头”,源自于明代《鳌州书院记》“断断大魁、称占鳌头”之典故。厨师通过此典故,以大虾、甲鱼为主料,通过精心加工,将虾去壳留尾拖糊滚白粉丝油炸后放盛器周边,将甲鱼宰杀处理后留整壳,肉切小块,烧制入味盛入盘中,四周再围上西兰花,使之形成“独占鳌头”之势,且此菜一菜两味。
“廷式笔韵”:源自维新志士文廷式以“红椒”自喻表白辛辣本性不变,辛辣斗志不变。文廷式:萍乡文人,清光绪榜眼,珍妃之师;笔韵:即毛笔之韵,文廷式自比喻红椒,文章笔锋为之辛辣。此菜采用发菜制成毛笔状,配以瓜雕古书,盛以萍乡腊味菜肴,造型新颖,形状逼真,属昭萍宾馆创新佳肴。
总之,萍乡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赣菜流派,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以鲜明的特色及味多味美的风格,赢得人们的青睐。我们将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让萍乡菜这颗灿烂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