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南皮--张之洞

家乡区县: 沧州市南皮县

      哈喽,又一如既往的和大家见面了,一转眼又到周末了,时间过得真快啊,昨天带您了解了南皮名人张志公,今天带您南皮的另一位名人,我相信大家应该都认识,那就是南皮名人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于贵州。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从小读书用功,才思敏捷,受过严格的儒家思想的教育熏陶。他先后从好几位老师就学,其中丁诵先、韩超两位老师给他的影响较大。丁诵先,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侍读。韩超累官至贵州巡抚。咸丰二年(1852年),张之洞应顺天乡试,中式第一名。同治三年(1864年)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以后,他曾担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职务。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整顿学风,建立经心书院,提拔奖励有真才实学的人,颇得众望。他任四川学政时,在成都建立尊经书院,延请名儒,分科讲授,仿照阮元杭州诂经精舍、广州学海堂的例规,手订条教,并撰写《輶轩语》、《书目答问》两本书,以教导士子应读什么书,应怎样做学问以及修养品德等。这两本书在当时和以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书目答问》至今仍是近代目录学的一部具有参考价值的书。他还聘请通才宿儒,如缪荃孙、樊增祥、王文锦、王懿荣、蒯光典、易顺鼎等,教士子以治经门径,通达时务。在四川尊经书院的学子中,他推荐五少年,第一名是杨锐,后来成为戊戌变法运动的六君子之一;第二名是廖登廷,即后来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廖平。

     当时,张之洞、宝廷、张佩纶、黄体芳称翰林四谏,号为清流派。他们拥戴军机大臣、大学士李鸿藻为领袖,而实际上张之洞是清流派的首领。在中俄交涉事件中,张之洞的政治声望提高了,并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赏识。

     张之洞旧宅位于北京西城区白米斜街路北。大门在白米斜街,门外有照壁、上马石、八字门墙。后临什刹海前海。 临海平列3幢小楼,中楼前花厅2间,四面带廊,中楼7 间,是一座高台建筑,台为城砖所砌。东楼面阔5间,2 层。西楼面阔6间,2层。就在这座气势威武的宅院里,张之洞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两年。

     在蛇山南腰,武昌蛇山首义公园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调任军机大臣离鄂,其在鄂门生、僚属建

     抱冰堂,此堂以存纪念。因张之洞晚号抱冰,取《吴越春秋》“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语意以自励,故取是名。1953年曾进行修葺。砖木结构,台基石砌,面宽5间,进深3间,九脊四坡顶,檐下环以外廊,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梁檩门窗,雕以各种禽兽花卉图案,浮雕、透雕,互为映衬,疏密相间;艺术手法,奔放生动而又工整逼真,别具风格。堂内陈列光绪年间(1875~1908)制作的黄鹤楼模型。四周花木扶疏,缀以假山湖石,逸趣盎然,景色宜人。1985年进行整修,先设来社,后扩为“东方画廊”,不定期举办书法、绘画、摄影的展览。

    这就是我所为您介绍的南皮名人张之洞,您了解了吗?

梧桐子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nanpi.html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cuiguiran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3161699522/profile?topnav=1&wvr=5&user=1

那些记忆很美(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