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果
字毅千,黄各庄镇董各庄村人。深谙兵法,武艺超君,乾隆二十一年中武举,二十五年中武进士,授三等侍卫。初为甘肃游府,后提为游击参将。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聚居在四川大小金川的藏族土司僧格桑发动“叛乱”,董果先后随将军温福及大将军阿桂征战于大、小金川,前后历经70余战,屡战屡胜,生擒“匪首”,战功显赫,时人以宋将杨业之威相比,喻为“今之杨无敌”。平定“战乱”后调升福建漳州镇总戎,并代理民词。乾隆四十二年调任台湾挂印总戌。到任后,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训练将士清理财政,整顿吏治。并亲手绘制台湾地形图和军事要害图,以备作战之需。在短短数年内,重防务,严吏治,清财政,使台湾成为祖国之海防“长城”。后被封为武显大夫。其绘制台湾地形立体图,一直保存于董氏祠堂200多年,可惜毁于“文革”。
董用威
字明环,黄各庄镇董各庄村人。生于明代万历九年正月十五,卒于崇正十三年十一月初九。万历丙午年科考中武举,丁未年科考中进士,历任山西太原府都司守备、河南游击、北楼口参将、汉中府副将、校阅等职,后晋爵总兵加一级,皇封镇国龙虎将军,加晋光禄大夫。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用威系董各庄董氏家族四世祖辈,性格淳厚朴实,刚毅不阿。其父在朝为官时,因为家乡下五图盐灶之民上朝请命,革职入狱。年方十二岁的董用威,面对父亲的冤狱之灾,匍匐进京,为父伸冤,其父得以昭雪,官复原职。五图之民系进御盐,灶户一应杂徭永行捐免。后数百年灶民盐业生产得到发展。董用威此举惠泽乡里,百姓你颂。家谱上称:“至今数百年来得相安无事者皆公桥梓之遗泽也。”。
他厉志读书习武,文武双全。练就一身好武功,尤其箭法纯熟,有百年步穿杨、百发百中之绝技。被称之为武林高手。
他所生四子。其三子为武进士,官至守备。其余三子均为贡生在朝中供职。
高第
字登之,稻地镇安机寨村人。生卒年约在明隆庆至清顺治初年之间。
少年时代聪明英俊,很有毅力,并怀有辅佐朝廷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万历十七年,中乙丑科进士,初任临颖县令,以为政清廉,体察民情而闻名。明政府规定:地方官征收的地方赋税,有一定数额归其所有。高第考虑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国库空虚,怎能中饱个人私囊?因此,每年的赋银均如数上缴,分文不取。高第任临颖县令期间,水旱交加,连年歉收,他为无衣无食的灾民设粥场、发衣物、送汤药,使数万百姓得以生存。
万历十九年,调户部任户曹,并到江苏省管理浒墅漕运。当地政府为防止货船偷漏关税,连小河支流都处处设卡。高弟认为:浒墅关是各小河支流商船的必经关口,严格控制管理就行了,不必层层设卡,于是将各支流、小河设的关卡一律拆除,既节省了资金,又节省了人力。以后又升为大同知府,在任期间,向朝廷捐献奉银三千两补充皇族俸禄的不足。之后升为湖广布政使司参政。
天启元年,宦官杜进忠掌管湖广税收,对百姓横征暴敛,贪赃枉法,高第将其撤职,深得民心。不久,即升为陕西省按察司、都察院左都御史、巡抚等职。在巡抚大同期间,又捐俸银七千两,用于修儒学、培养人才。
天启三年升兵部左侍郎,五年夏,又升兵部尚书。
当时宦官魏忠贤、崔呈秀结党营私,假传圣旨,给提督郭钦加都督同知职衔,给参将梁甫加升为总兵。左副都御史杨涟和御史左光斗进行抵制,因而被捕入狱,并施以酷刑。高第不平,熹宗大怒,诏见高第严加斥责、并欲加罪。恰在此时努尔哈赤攻打宁远,边关告急是,派高第经略蓟辽军事。他的 前任孙承宗,在经略辽东期间,主持修筑宁远等大城9座、堡45座、练兵11万、拓地400里,因不附权阉魏忠贤,遭诬被免职。高第本为一儒生,不懂军事,到任后,以关外不可守为由,不听袁崇焕等主战派的苦苦相劝,竟拆了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地的工事,“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万余,而死亡载途,哭声振野,民怒而军益不振”。袁崇焕坚持不撤,仍固守宁远。阉党主要成员崔呈秀向熹宗参春天高第畏敌撤退,被撤职。
崇祯元年,阉党魏忠贤被杀,崇祯大赦受阉党迫害的官吏,高第也随之官复原职。崇祯二年因有人参奏他过去怯敌弃城的事实,又被撤职为民,在山东无棣闲居。崇祯十二年放还乡里,建白云楼为“东山别墅”。面壁著书,著有《太极良知》、《抚云疏稿》、《籁真》(诗集)。82岁去世。
裴廷楹
字任卿,小集镇西纪各庄村人。自幼读书好学,刻苦自励,清光绪十六年得补博士弟子员,即州学生员,时年22岁,以教书为业。光绪二十四年清廷在戊戌变法潮流中,�'8F令全国废除科举,改旧式私墪为新式学堂,而此时的裴廷楹已经有八年教学改革的体验,大力提倡新学。冀东一带的教师,有的登门求教,有的随课旁听,裴廷楹适应社会需要,在本村创建教师传习所,是冀东师范教育的始作俑者。
于宣统元年毅然前往天津师范学堂,专攻小学单级教授之学。以41岁的年龄自付学费,跻身于年轻的学子之中,专门研究被权贵们蚩之以鼻的小学教授之学,实属“卓然而泣”的第一人,受到各界于明人士的敬重。宣统二年出身寒微的裴廷楹因潜心教学、锐意教改,被选为顺直咨议局议员。
当时直隶正值水灾过后,饿殍遍野,聚集在天津的达官贵人,依旧花天酒地,裴廷楹愤然提出“禁止酿酒糜谷以为民食”一案,获多数议员同意,草似公文,交给当局。他的直言敢谏之德为世人所称道。
各省咨议局一般为立宪派把持,对于主张暴力革命的中国同盟会成见甚深。当同盟会代表王葆真策动滦州起义时,与白雅雨共同奔走于天津、滦州之间,策动滦州起义,并以议员身份为起义多方筹款。宣统三年十月初十,咨议局委派裴廷楹、李津舟回滦州调查,夜宿滦州西街路北警务所内与所长张注东天津共和会长滦州起义参谋长白雅雨、敢死队长凌金成等同住所内,双方相见倾谈,白雅雨嘱托裴、李二人回津之后“暗为响应”,预先购备军火,迎接滦州起义进攻天津,以备到津急用。
滦州起义爆发后,立即遭到袁世凯的残酷绞杀。通永镇总兵王怀庆奉袁世凯之命带队东来,缉捕革命党人,适逢裴、李来滦州调查事毕拟由雷庄车站乘火车回津。被军警发现,即将裴、李据获收容溃兵所,立即捆绑,严加监视。1912年1月4日,起义领袖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牺牲,裴廷楹身陷囹圄,受尽凌虐,被判死刑,惊动顺直咨议局及京东名士诸人,纷纷以其“深研新法教育,人才不可多得”为由,联名上奏清政府。清廷迫于当时形势,恐激起重大事变,将裴廷楹释放。
他出狱后从滦州起义失败中,看到了唤起民众开发民智的迫切性。毅然辞去议员职务,专务教育,培养了滦州第一代符合时代潮流的小学教师。他在创立了新式教育的教材、教法之后,又探索新式教育的管理。1912年,他着手探索新式教育上做出了贡献。当时的滦县(包括今唐山市和丰南、唐海、滦南等县的一部分),小学从无到有,发展到539处,到处都有裴廷楹及其弟子的恩泽,不愧是冀东新式教育的鼻祖。
1923年应吉林省特邀去办教育。因迫于战乱不止,学校时开时停,不能大展教育宏图。不得不辞职谢绝厚遇,回滦州办学。在家乡创办“补习学社”,继而又创办“男女民众夜校”。他不但以科学知识育人,还灌输反列强反封建的爱国进步思想,成为开发民智的一代宗师。
裴廷楹一生办学,勤劳任事,不知老之将至,积劳成疾。1930年秋,正当筹议校务,患脑充血,溘然而逝,终年62岁。海内知交及乡党亲友,或念施予之德,或感教诲之功,集资建立纪念碑于墓次,以永清芬。由族人裴绍撰文,老同盟会员、著名学者钱玄同书丹。1931年5月1日碑立滦州七区(今丰南)西纪各庄。“文革”中此碑被毁,但其献身教育事业与投身辛亥革命两大丰碑永存!
新浪博客主页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138734715
新浪微博主页地址:http://weibo.com/5138734715/profile?topnav=1&wvr=6
微信号:goodbye669
网络能力秀地址:http://wm23.cn/lixiumei
梧桐子主页地址:http://www.wutongzi.com/uc/33457307.html
网络能力秀词条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88561.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