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燕国长城遗迹分布在库伦、奈曼旗两旗。因年久剥蚀,现今只剩土垅。库伦旗、奈曼旗的燕长城总长度达到91.6多公里。全段有边堡3座、烽火台4座。库伦、奈曼旗燕长城墙体高0.5—5米,底宽3—12米,顶宽0.2—2米。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库伦与奈曼长城多在沟壑中穿行,墙体依山势而建,多在山脊和山顶处蜿蜒,如遇浅山平原则蜿伏其上。所经过的地区多为地势崎岖之地,沿线沟谷纵横,沟谷中水流湍急,长城墙体经常被自然冲沟冲断。分布在山脚下或平原地带的长城墙体,墙体一般修筑较直,地貌多为农田、草甸和缓坡。库伦、奈曼旗两段燕长城本体多为堆筑土墙。
库伦旗燕长城主要分布在库伦旗南部,经过白音花镇、库伦镇2个乡镇,7个自然行政村,主要分布在乃曼格尔村东北、东通什村东、色楞稿村西北、敖和板村东、西牌楼村东、马营子村东北、东皂务沁村南,墙体基本呈西南——东北走向。长城蜿蜒于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边缘。库伦燕长城共有土墙15段,河险2段,消失长城7段。墙体总长28058米,其中土墙保存一般3636米,保存差16612米,差2398米,消失3645米;河险1767米, 另外还有2座烽火台、2座边堡。库伦段燕长城墙体基本呈南北走向,墙体构筑方式多为堆土,最高处5米左右。库伦旗燕长城共有2座烽火台、2座边堡。马营子1号烽火台,在库伦河南岸,该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差。残高12米,周长为42米。经过多年雨水冲刷的破坏,各面均有较大坍塌,台体四周形成不同程度的斜坡,整个烽火台现已成圆锥形,南侧依靠在长城墙体上。台墩损毁较严重,已看不出原来的形状,有台基,在台基上长满杂草;马营子2号烽火台,墙体南侧为库伦河,北侧为东皂户沁村。该烽火台整体保存较好,烽火台残高15米,周长为47米。台基为圆形,底部边长均为15米。台墩损毁较严重,已看不出原来的形状,结构和形制均遭到了破坏;马营子边堡又叫马营子障城,该城堡保存状况较差,堡址结构、型制清晰。其中东、西墙保存较差,南、北墙体保存差,墙体坍塌严重,土墙呈高低不平的土垄状,中间有豁口,墙体上长满杂草,墙体中间为白沙空地,墙体东西南北侧均有树木。土筑,平面呈方形,无马面、瓮城、护城壕,方向东南。该堡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62米,南北长102米。周长为292米。残高最高处2米,台基基本呈长方形,面积为6307平方米,北距马营子烽火台约0.63千米;乃曼格尔边堡又叫乃曼格尔障城,位于乃曼格尔村东北,北临五头山,白音花镇乃曼格尔村东北2000米。该堡在一座孤山南坡上。保存较差,濒临消失,痕迹比较模糊,轮廓隐约可见。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7米,南北宽7.4米。周长为70米,面积为200平方米。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堡墙都已坍塌,墙的痕迹均比较模糊,残高0.3—2.2米。堡东墙为长城墙体,门址不清。
奈曼旗燕北长城主要分布在奈曼旗南部,经过新镇、沙日浩来镇2个乡镇,10个自然行政村,起点在朝阳沟村北0.48千米、双合兴村中往西、大榆树村中往西、新安屯村南、毛仁沟梁村南、蟒石沟村西南、瓦房村东南、苇塘沟村东南、湾子村东北、西岗岗村北,墙体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向。长城蜿蜒于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边缘,丘陵地带,山间沟谷纵横。奈曼燕长城共有土墙20段,河险2段,消失长城8段。墙体总长63543米,其中土墙保存较好277米,保存一般5480米,保存较差15074米,保存差17520米,消失6035米;河险19200米,奈曼燕长城共有2座烽火台、1座边堡。双合兴烽火台,位于新镇双合兴村西南4.1千米。烽火台在长城墙体南侧,烽火台已坍塌成了一个土丘,保存较差,土筑。烽火台平面呈圆形,南北宽30—35米,东西长20—25米,高2—2.5米,经过多年风蚀、雨水冲刷的破坏,烽火台各面有较大坍塌,烽火台为黄土堆筑而成;新安屯烽火台,位于新镇新安屯村西南1.3千米。烽火台位于新安屯长城墙体南侧,南距蛤蟆山80米,该地风力强劲,风蚀与河流对其破坏比较严重,烽火台已坍塌成了一个土丘,该烽火台紧靠长城墙体南侧,南北长30—35米,东西长20—25米,高2—4米,烽火台南面为蛤蟆山;苇塘沟边堡又称苇塘沟障城,位于沙日浩来镇苇塘沟村西3000米。,保存较差,地表痕迹墙体比较模糊。边堡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15米。周长为70米,面积为300平方米。残高0.5—2米。堡北墙为长城墙体,门址不清,堡周围为人工种植的小树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