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奈曼旗燕长城(下)

家乡区县: 内蒙古奈曼旗

综上所述,通辽市境内的燕长城是库伦、奈曼旗两段:第一段库伦旗境内的燕长城,从辽宁阜新八家子进入库伦旗白音花镇乃曼格尔村东、东通什村东、色冷稿村东、东牌楼村西、马营子村东、过铁牛河、库伦河、库伦镇东皂户沁村东侧、元宝山西侧、养蓄牧河边;第二段奈曼旗境内的燕北外长城,从库伦镇东皂户沁村东侧元宝山西侧、养蓄牧河边再进入奈曼旗新镇乡朝阳沟村北、双合兴村中间、大榆树村中间、西南屯、蛤蟆山北、毛仁沟梁村南、蟒石沟村西、牤牛河。再以河为险西南延伸至瓦房村西、苇塘沟村、弯子村北、西岗岗村北、赤峰市敖汉旗的河也村东。
20世纪70年代,李殿福考察过库伦、奈曼燕长城并与1973-1974年对燕北长城以南的奈曼旗的沙巴营子(善宝营子)战国古城进行了挖掘工作。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库伦旗和奈曼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及通辽市博物馆希木德同志曾徒步走过这段长城遗迹。但由于当时经费和时间的问题,有许多长城地段也是匆忙观察,未能详细记录。。从2009年9月中旬到2010年6月,通辽市长城调查队通过全面调查,踏查通辽市境内的库伦、奈曼两段燕北长城。
燕北长城修建时间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但据史学家们的考证,燕北长城有可能修建于孝王末年。燕北长城是战国时期最后修的一道长城。燕北长城遗迹,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和奈曼旗境内仍清晰可辨。
据历史文献记载,为了防御邻国及东胡人的进攻,燕国共筑有两道长城,一道是燕南长城,另一道是燕北长城。在燕北长城南线沿线,也有许多城鄣遗址,其中今天的通辽奈曼旗土城子乡土城子城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一处城址。城内地表散布陶片极多,以战国绳纹陶为主。这些遗址遗物证明,战国时代,燕北长城以南的内蒙古赤峰丘陵和科尔沁沙地是燕国的领土,燕国设置右北平、辽西等郡实行有效的管辖。燕所设右北平郡等是历史上内蒙古东部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也是内蒙古东部最早的城镇,在内蒙古地区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燕国在内蒙古地区创置的郡、修筑的长城、城镇等多为秦汉所沿袭,在历史上有深远影响。
史料记载东胡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与北方的燕国和赵国的战事频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国北长城遗址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段文字明确地告诉我们战国时代的燕国,在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的同时,在五郡的北部修筑了一条长城,以防东胡的侵犯。这条文献中所指的 “长城”就是燕北长城,根据文献所知燕国筑造北长城是在秦开破走东胡之后的事,并且设置了上谷、渔阳等五郡。由此可见东胡对于燕国的威胁是很大的,以至于燕国在国力不强大的情况下,依然要不惜耗费巨大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修建长城以保国家不受外族的侵扰。
李文信先生在其著作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 ( 上) 》中指出燕北长城“当由独石口北滦河南的大滩一带,东经围场、赤峰、敖汉旗,由奈曼、库伦南部,进入阜新,又经彰武、法库、开原一带,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至当时国境”。李文信和佟柱臣两位先生曾经对燕北长城进行过调查,其对于燕北长城线路的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例如,李殿福认为燕北长城实际是 “西迄独石口,经围场、赤峰北至敖汗旗的南半部进入奈曼旗的牤牛河上游,东去库伦旗南部,再继续往东蜿蜒达阜新县北部,过彰武、法库东抵开原。开原以东以障塞形式一直伸延到朝鲜半岛之龙岗 ( 碣石) ”。此种观点是对李文信观点的认可和完善。除此之外,李殿福还认为秦长城,是秦、赵、燕三国长城的连接,是在原来基础上补缮添筑,构成一体,总共大成。
2001年,库伦、奈曼旗燕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夜(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