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民风民俗

家乡区县: 贵州省湄潭县

自明、清改土归流、“追苗赶汉”以及数次战乱后,湄潭基本上无土著人。现在湄潭境内的人口,绝大部分其祖均为移民。最早的移民是在明初随军所至。通过数百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一种固定的地方文化。因此,湄潭民俗民间文化是集湘楚、巴蜀等为一体,所形成的湄潭地方文化。

湄潭的民风、民俗、语言等与邻近县市大同小异,境内乡镇之间也有一些区别。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是包罗万象的。若要彻底叙述清楚,必然会受知识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棉衣棉裤皆为青色. 40岁以上之单衣多为蓝色、青色,也有灰色。男性穿长衫,农民长衫较短,有的无领。劳动时将前衣再分别扎缚于腰带间,裤大而短。女裤则大而长,裤腰多用白布,穿之则于前方折叠并用裤带扎束于腰部。民国后期,尤以年轻人中开始“短打扮”,衣对襟短衫、 “收腰裤”。旱地劳动有的拴绑腿,多为蓝布结成直角三角形。民国后期,中学、公职人员中开始穿西装裤,女生易旗袍为黑色裙子。解放后穿着大异,长衫罕见。

头包白布帕子,帕长3尺5尺不等,缠于头上成圈,少妇则要折叠平整规矩。老者一般包青丝帕。富有者-般头戴各式帽子。男性孩童-般打光头,有的戴“洋线帽”、 “瓜皮帽”或“遮阳帽”。幼童,-般戴以布料制仵的狗头帽、猫儿帽、小生帽,婴儿戴圈圈帽。一般帽上钉有金属或玉器制作的罗汉、寿星老人或其他形状的装饰物,有的钉方孔铜钱,有绣“长命富贵”4个字。上世纪中叶以后,这些帽子及包白布帕子的习俗逐渐消失。

CeCo(2014-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