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间艺人一个舞台,给民间艺术一条“生路”。这或许是袁学明“最初的梦想”,可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单纯的想法,常德常德是著名的鼓文化之乡,生活在沅澧流域的人们,创造出了渔鼓、说鼓等一系列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曲艺演唱艺术。 但由于缺乏引导和扶植,导致表演形式单一,内容单薄,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低下。2006年,袁学明在常德市文体广新局(原市文化局)的支持下,邀请专家、艺人反复研讨论证,从2006年开始了“常德市鼓王擂台赛”的首次尝试。首届比赛结束后,袁学明走到后台和艺人们闲话家常。这时,一位鼓书老艺人热泪盈眶,握住他的手说:“多年来,我们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既没有交流的平台,也没有专家的指导,这个鼓王擂台赛,让我们鼓书艺人登了天啊!”
此后,“鼓王擂台赛”成为沅澧流域各个区县(市)交替举办的固定项目,9届大赛,使得常德鼓书的艺术水准大幅提高,艺人们用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在社会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些变化,也让常德鼓书这门曲艺,逐步进入发展激活期。
这样的“健康”状态,让常德鼓书在中国的曲艺发展中显得鹤立鸡群。2012年,袁学明安排赴常的数位专家观摩鼓王赛,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文科顿时震惊:“情随声动,理随意兴,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于是,紧接着有了2013年常德鼓书晋京展演和学术研讨,有了2014年全国鼓书交流座谈会暨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也有了今年的常德“鼓书”传承保护讲习班。这个土得掉渣的曲艺形式,开始脱胎换骨、登堂入室。
鼓书艺人有了平台,那么其他艺人呢?通过连续7年策划举办沅澧流域的鼓王擂台赛,袁学明的脑海里灵光一闪:“不如举办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吧!”袁学明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策划启动工作一路绿灯。2012年首届“百团大赛”报名团队的总数就达到了970个。“这让我开心之余,也着实吓了一跳,我明白自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作为活动的建议者、策划者、组织实施者、导演,这种种的身份,让他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没有片刻的空闲。但是近千个文艺团体纷纷露脸,一个团比一个团演得精彩,群众们天天赶着看演出,这样的盛况,令人惊讶。
小小场馆,大大精彩
文艺演出、公益电影、艺术培训、沙龙讲座、艺术展览……把如今常德市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翻开,大大小小罗列了45项。在2013年之前,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一就是场地受限,第二就是馆内的人才限制。”
一个文化馆的影响力,关键就在于“阵地建设”,袁学明很清楚这一点。2013年5月,从市城区建设东路394号这个坐标跳到敞亮的白马湖文化公园,国家一级馆的名头之下,各项服务项目因为硬件的大步跨越而得以实现。而专业人才的归队和招募,也让各种活动的拓展有了更加实质性的支撑。
如今,或许没有市民不知道“常德市文化馆”的位置了。6月2日一天大雨滂沱,但这里依旧有人流连。常德市少儿美术书法考级优秀作品展还在开门迎客,剧场里正在播放电影《战狼》,而中老年艺术培训班照常进行,悠扬的古筝伴着沙沙的雨声萦绕不散。如果星期五晚上没有雨,由文化馆工作人员组成的乐队将开赴公园广场摆开架势,进行白马湖周末交谊舞音乐会。“现在,我们大家的工作量都是满满的。不过,虽然工作量增加了三分之二,但是文化馆的影响力却是成倍提升。”为什么这些工作人员每天都是能量满格,任劳任怨?袁学明有自己的一套。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强化服务意识。实行项目制管理,每个人都是业务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以及宣传报道者。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形成讲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干劲自然十足。
如果用更加苛刻的眼光来审视这个坐落在白马湖文化公园的场馆,我们会发现它的种种局限。这个集小剧场、艺术教育辅导培训、美术、书法、摄影展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娱乐、公共文化资源整合调配于一体的城市标志性建筑,8411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所能承载容纳的内容毕竟有限。顺应网络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潮流,常德市文化馆的“数字化”已经蓄势待发。“不仅有线上的内容,也有线下的互动体验项目,工作量非常大,希望我能够在交班前把这件事做好。”年逾半百的袁学明,“野心”依旧不小。
出现了“鼓王擂台赛”和“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两块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