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汉剧团的浴火涅槃

家乡区县: 湖南省桃源县

 

 

 

 

桃源汉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十大笑星刘国忠1979年随剧团带着现代剧《发霉的钞票》到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的文艺汇演,获得演出和剧本创作两个二等奖,那年他28岁。刘国忠见证了桃源汉剧团的辉煌、落寞和重生后,现在,他更愿意和别人分享剧团从“桃源汉剧团”到“桃源县汉剧艺术团”的故事,那是创新与传承并重,不断整合发展的浴火涅槃。

 

 

2011年对桃源汉剧团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年,38人的剧团商业演出收入仅30万元,职工月薪不足1000元,12名文艺骨干无奈之下先后离职……不走向市场,剧团的只有死路一条。剧团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成立了全新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桃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同时,又注册成立了“桃源县汉剧艺术团”,剧团职工、临聘人员和“桃源县汉剧艺术团”签订劳动合同,剧团全面对接市场。

桃源县有39个乡镇、822个村、238个民间演艺团体,如何让转变身份后的“桃源县汉剧艺术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创新思维,用特色的内容给出了答案。

剧团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乡土节目,用戏剧的元素改造本土的乡土节目,让土味变品味。为了让乡土节目接地气,剧团专业编剧每月都到农村和农民聊天,有时甚至“潜伏”在农民中,一边看别的剧团演出,一边琢磨自己的戏路。2014年4月,剧团接受西安镇政府的邀请,筹办一场大型晚会。接到演出任务后,团员们立即下到西安镇和当地村民聊天,学习方言,收集素材,足足准备了不3个月。晚会的10余个节目都采用西安方言进行表演,用脱口秀《暗访》表达西安镇的民调工作,用小品《回家的路》讲述当地修公路的故事,用《喜到,年到》反映游子回家后感叹西安镇的变化……这场为西安村民“私人订制”的晚会在西安镇的10个村演出11场,场场爆满。

“观众在哪里,舞台车就开到哪里。”3年时间里,桃源汉剧艺术团每年演出150余场,70%以上的节目都是农村题材,一半以上的演出收入来自农村。剧团还打造精品节目抢占外地市场,将剧目与政府的政策宣传结合起来,让剧团的剧目更加立体、多元化。改制以来,剧团精心打造的《喜主任说媒》、《唱个盛世大和谐》等节目,先后受邀到长沙、株洲、湘潭、荆州、宜昌等省内外的多个城市巡演40余场;仅2014年,剧团就接到政府采购的156场“民办实事,送戏下乡”的演出订单,演出100余个根据各种政策宣传需求编排的节目。对桃源汉剧艺术团的节目,很多基层干部赞不绝口:“以前我们给群众宣传政策,嘴皮子都磨破了群众只当是汗菜汁,现在用文艺节目做宣传,群众一下就懂了。”所以剧团的节目总是“演到哪里就火到哪里”。

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剧团把演员分为舞蹈队、小品队、曲艺队、嘉宾队四个小组,小组内部展开创作竞争,每个队每周拿出1个以上的新节目,保证节目每4天全部更换一次。

498ytyt(2015-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